临床研究
Hermansky-Pudlak综合征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10) : 920-92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728-00430
摘要
目的

分析2个Hermansky-Pudlak综合征(HPS)家系的基因型及眼部和全身临床表型。

方法

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中国汉族和回族HPS家系各1个,收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父母表型均正常;完善相关眼科及全身检查。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先证者血小板致密颗粒。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进行致病基因筛查,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候选致病变异位点。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及家系共分离分析,确定致病性变异位点,并探讨HPS相关基因变异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结果

家系1和家系2均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家系1有近亲结婚家族史,先证者面部皮肤、头发、眉毛、睫毛均无明显色素减退表现,双眼水平眼球震颤,外斜视,轻度视力损伤,虹膜萎缩、透光试验阳性,眼底呈橙色、色素缺失、黄斑发育不良,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电子显微镜检查提示血小板致密颗粒大量减少。家系2先证者头发、眉毛呈棕黄色,重度视力损伤,虹膜色素正常,实验室检查凝血酶时间延长,其余特征与家系1先证者相似。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在家系1先证者HPS3基因上检测到1个新的纯合变异c.2887G>T(p.E963X)。表型正常的父母各携带1个c.2887G>T(p.E963X)杂合变异。家系2先证者HPS5基因上检测到复合杂合变异:c.2952-2A>C剪接变异和杂合缺失(缺失3 144 bp,位于chr11:18302108-18305251,exon22)。表型正常父母分别携带1个杂合变异。3种变异均为新发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均为致病变异。

结论

2个家系分别为HPS-3型和HPS-5型,两型间存在一定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对应关系。

引用本文: 杨尚英, 程婉玉, 张焱, 等.  Hermansky-Pudlak综合征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10) : 920-926.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728-0043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2  关键词  8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579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Hermansky-Pudlak综合征(Hermansky-Pudlak syndrome,HPS)(MIM 203300)是白化病综合征中的一种,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具有明显的遗传和临床表型异质性。HPS具有11种亚型,分别为HPS-1~11,其中HPS-1和HPS-3为常见亚型,HPS-5较少见。HPS临床表现多样,以眼皮肤白化病(oculocutaneous albinism,OCA)、出血倾向和组织内蜡样脂质聚积三联征为主要特征,伴或不伴致命性并发症,如肺纤维化、肉芽肿性结肠炎、肾衰竭及心肌病等。这些特征是由于溶酶体相关细胞器的缺陷,如黑素细胞中的黑素小体和血小板中的血小板致密颗粒缺乏或大量减少所致。目前,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uman Gene Mutation Database,HGMD)已收录二百余种HPS基因变异。不同HPS基因编码的蛋白属于不同的复合体,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而影响同一细胞器生物合成复合体(biogenesis of lysosome-related organelles complex,BLOC)或衔接蛋白-3复合体(adaptor complex-3,AP-3)的不同亚型往往具有相似临床表型,且不同亚型严重程度和临床表型不一,这为临床医生的鉴别诊断带来极大挑战。本研究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2个HPS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筛查,并结合既往报道对HPS相关眼病的基因型及临床表型特点进行分析,分析总结此类疾病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