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全外显子组测序法鉴定中国Ⅰ型Stickler综合征一家系致病基因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10) : 935-939.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612-00425
摘要
目的

鉴定Ⅰ型Stickler综合征一家系的致病突变。

方法

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6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就诊的来自中国潮汕地区的Ⅰ型Stickler综合征一家系。对参与调查的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及临床检查,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底检查等,并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进行诊断。采集该家系5例患者和4名表型正常者的外周静脉血各5 ml并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及相关生物信息学筛查方法对先证者父亲Ⅲ-5进行全外显子测序及致病突变筛选;采用Sanger测序对突变进行验证;采用SIFT、Polyphen2、MutationTaster分析变异位点致病性;采用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及UniProt结构域预测分析变异位点氨基酸保守性及蛋白质三维结构。

结果

该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共4代39人,其中患者15例,表型正常者24人。先证者Ⅳ-4右眼高度近视、视网膜脱离、斜视,左眼盲;患者Ⅲ-5右眼高度近视、白内障,左眼眼球萎缩;患者Ⅳ-9双眼高度近视。患者Ⅲ-5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COL2A1基因26号外显子c.1693C>T:p.565Arg>Cys位点变异。Sanger测序分析结果显示,COL2A1突变仅存在于被检患者中,未出现在表型正常者中,符合家系共分离。该变异位点经SIFT、Polyphen2、MutationTaster预测分析为有害性突变,COL2A1蛋白氨基酸序列第565位精氨酸在人、小鼠、大鼠、牛、非洲爪蟾中高度保守,此氨基酸位于该基因的三螺旋功能结构域,此突变使蛋白质在三螺旋重复区域Gly-X-Y发生了变化,X位置的精氨酸残基变为半胱氨酸残基,影响纤维蛋白功能,从而产生致病性。

结论

COL2A1基因c.1693C>T变异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位点,该变异位点首次在国内报道。

引用本文: 邓芳, 曹迎杰, 谢丽静, 等.  全外显子组测序法鉴定中国Ⅰ型Stickler综合征一家系致病基因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10) : 935-939.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612-0042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Stickler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主要与编码胶原蛋白的基因突变有关。COL2A1COL11A1COL11A2致病性变异引起的Stickler综合征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COL9A1COL9A2COL9A3致病性变异引起的Stickler综合征以常染色体隐性方式遗传[1,2]。胶原蛋白是软骨细胞外基质、眼和内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软骨内骨形成、生长及维持关节、视力、听力正常功能的必要成分[3],因此胶原蛋白合成障碍主要影响眼、耳、关节和中线面部结构,表现为眼部损害(高度近视、玻璃体变性、白内障、周边视网膜变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神经性听力丧失、关节异常、中线面部结构异常(鼻梁凹陷、小颌畸形、腭裂、悬雍垂裂)[4,5]。目前已发现并确诊为Stickler综合征的患者中,绝大多数是由于COL2A1基因突变引起的[6,7,8]。由于胶原蛋白在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胶原蛋白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临床表现较多、复杂且难以鉴别,针对其导致的损害,特别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目前尚缺少特异且有效的治疗方法。故发现并确认Stickler综合征致病基因突变,认识更多的病理特征能够促进该病的及时诊断及多样式治疗方法的探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已被广泛用于遗传性疾病研究中,极大提高了变异基因的检测效率。本研究拟通过WES鉴定Ⅰ型Stickler综合征一家系COL2A1基因的致病突变位点。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