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F6基因" />
临床研究
中国ATF6基因相关全色盲一家系分子遗传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10) : 948-954.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909-00506
摘要
目的

分析中国汉族全色盲一家系的临床特征和致病基因变异。

方法

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就诊的中国汉族全色盲一家系,纳入该家系2代5名成员,包括2例患者和3名表型正常者。询问病史并进行详细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色觉、彩色眼底照相、眼底自发荧光(FAF)、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视野及视网膜电图(ERG)检查。采集2例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并提取DNA。利用全外显子测序(WES)技术筛选致病基因变异,进行Sanger验证及家系共分离分析。通过1000 Genomes、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ExAC、ClinVar以及OMIM等数据库对变异位点进行注释,判断是否为单核苷酸多态性或已报道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进行致病性评估。

结果

先证者父母近亲结婚,家系遗传特点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例患者均为男性,均自幼双眼视力低下伴有畏光和色觉障碍。眼底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处反光不明显。FAF显示黄斑中心凹处弱荧光。OCT显示未见明显黄斑中心凹结构,且相应区域椭圆体带和交接带缺失。视野检查显示中心暗点伴或不伴周边视野缺损。ERG显示暗适应0.01、3.0及10.0反应波形大致正常;振荡电位振幅下降;明适应3.0及30 Hz闪烁光反应未记录到波形。随诊9年,患者的临床表现显示疾病未见明显进展。测序结果显示2例患者均携带纯合ATF6基因新发致病变异c.947insA(p.Asn316Lysfs*46),先证者母亲携带杂合变异,未患病的胞兄弟未携带变异,符合家系共分离。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评级为致病性变异。

结论

ATF6基因c.947insA(p.Asn316Lysfs*46)为该全色盲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位点,该变异位点为首次报道。

引用本文: 朱田, 李蕙, 卫星, 等.  中国ATF6基因相关全色盲一家系分子遗传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10) : 948-954.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10909-005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5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1006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全色盲又称视杆细胞单色视,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锥细胞功能障碍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自幼视力低下、畏光、眼球震颤和色觉障碍等。目前已报道6种基因与全色盲相关,包括CNGB3(MIM 605080)、CNGA3(MIM 600053)、GNAT2(MIM 139340)、PDE6C(MIM 600827)、PDE6H(MIM 601190)和ATF6(MIM 605537)。ATF6基因是最近报道与全色盲相关的基因,迄今共发现21种致病变异位点,其中18种在欧美患者中发现,仅有3种致病变异来自中国患者。已报道的中国患者ATF6致病变异由大样本基因筛查确定,缺少详细的临床表型信息。本研究应用全外显子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技术确定了中国汉族全色盲一家系的1个ATF6基因新发致病变异,并对2例患者的临床表型进行了详细描述及长期随访,总结其自然病程特征。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