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先天性白内障12个家系基因突变分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10) : 960-96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408-00246
摘要
目的

分析12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变异型。

方法

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2个中国汉族先天性白内障家系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及家系成员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二代测序筛查、Sanger测序验证目标基因变异位点。通过检索基因组整合数据库gnomAD获取变异位点的人群频率。通过人类基因变异数据库(HGMD)、单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dbSNP)和PubMed数据库检索变异位点的致病性和报道情况。利用蛋白质功能预测软件SIFT、PolyPhen_2、MutationTaster阐释其功能。采用GERP++软件工具分析变异位点的氨基酸序列保守性。结合患者眼科检查结果、病史和基因变异型进行分析、确诊。

结果

纳入的12个家系均找到致病基因变异。其中9个家系为已知致病变异,包括MIP基因c.97C>T、GJA8基因c.593G>A、CRYBA4基因c.277T>C、CRYBB2基因c.563G>A和c.436G>C、CRYGC基因c.470G>A、CRYGD基因c.70C>A、PAX2基因c.70dupG、OCRL基因E5-E16dup;3个家系为潜在致病性新变异,包括CRYGD基因c.422delG、ELP4基因c.886C>A和CRYBB2基因c.434G>C。CRYGD基因c.422delG变异可使产物蛋白提前终止翻译,为致病变异。ELP4基因c.886C>A和CRYBB2基因c.434G>C对应的氨基酸位点在物种间均高度保守,蛋白质功能分析软件预测其有害。12个家系各基因变异型和疾病表型全部共分离。

结论

CRYGD基因c.422delG、ELP4基因c.886C>A和CRYBB2基因c.434G>C可能为先天性白内障的致病性新变异位点。

引用本文: 白周现, 邵敬芝, 刘莉娜, 等.  先天性白内障12个家系基因突变分析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10) : 960-965.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0408-0024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先天性白内障是主要的儿童致盲眼病之一,婴幼儿出生时或1岁前可出现部分或全部晶状体混浊,严重影响患儿视力发育。先天性白内障可分为仅有晶状体混浊的单纯白内障和伴有其他眼部及全身其他系统异常的综合征;单纯白内障也可伴或不伴其他眼部异常,如小角膜、小眼球和虹膜缺损等[1]。先天性白内障与遗传关系密切,遗传性白内障常见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及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2]。先天性白内障大多数是单纯型,通常双眼受累,单眼受累较少见[3]。目前已报道有数十个基因的相关变异可导致先天性白内障,包括晶状体蛋白基因、膜蛋白基因、调节眼球发育的基因、热休克蛋白等,其中晶状体蛋白基因数量最多[4]。然而,目前已知的致病性基因变异并不能完全解释所有的遗传相关先天性白内障,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遗传性眼病临床检测中的实践为发现更多的致病性变异提供了有效手段。本研究拟通过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致病变异,为先天性白内障患者产前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