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先天性虹膜缺损合并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的PAX6基因新突变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40(10) : 966-97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1012-00686
摘要
目的

探讨先天性虹膜缺损合并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的致病基因及遗传方式。

方法

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2020年2月于云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收集云南汉族先天性虹膜缺损合并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对先证者及其父母、子女和丈夫进行眼科临床检查及诊断。收集该家系成员全血,提取基因组DNA。对先证者及其丈夫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定位可疑致病基因,采用UGENE进行氨基酸保守性分析;采用MutationTaster预测变异对蛋白翻译的影响;参照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对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评估。对所有收集样本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确定致病基因及变异位点。

结果

先证者临床表现为双眼虹膜大部缺损,仅周边部见少量虹膜组织,晶状体皮质及后囊混浊,伴有眼球震颤,眼部检查无其他异常。先证者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PAX6基因第8外显子有1个新的杂合移码变异PAX6:c.415dupA(p.R139fs),发生移码突变的位点在各物种间保守。MutationTaster预测结果显示,该变异位点位于PAX6蛋白高度保守区,变异使蛋白质丧失功能。ACMG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评分为PVS1+PM2+PP1,为致病性变异。结合该家系疾病临床表型及Sanger测序分析,显示变异与疾病共分离,表明该变异致病。先证者及子女均患该病,先证者父母表型正常,该变异为新发变异,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结论

PAX6基因杂合移码突变c.415dupA(p.R139fs)是导致该家系出现先天性虹膜缺损合并先天性白内障的原因,该变异位点为首次报道。

引用本文: 顾静, 易浩安, 查旭, 等.  先天性虹膜缺损合并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的PAX6基因新突变 [J] .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2, 40(10) : 966-971. DOI: 10.3760/cma.j.cn115989-20201012-0068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先天性虹膜缺损或无虹膜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眼组织畸形,其在中国的发病率约为1∶100 000[1],以部分或全部虹膜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可伴有其他眼部结构异常,包括角膜混浊、青光眼、白内障、晶状体异位、斜视和眼球震颤等[2]。约2/3的虹膜缺损患者是由于家族遗传引起,剩余的散发病例由新发生的基因突变引起[3]。先天性虹膜缺损发病无明显的种族区别。人配对盒基因6(paired box gene,PAX6)是脊椎动物PAX基因家族成员之一,在神经组织,尤其在眼的发育中起着重要作用[4],至今人类基因组突变数据库已收集592种PAX6基因突变(http://www.hgmd.cf.ac.uk/ac/gene.php?gene=PAX6),其中92%的突变与虹膜缺损或无虹膜有关。PAX6蛋白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转录调节蛋白,该蛋白通过与其配对的DNA结合域识别靶基因,从而调控下游靶基因的转录[5]PAX6基因突变占先天性虹膜缺损病因的90%以上,其变异方式多样,有基因缺失、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剪切位点突变和错义突变等[6]。除PAX6基因以外,其他与先天性虹膜缺损伴眼部疾病有关的基因包括ITPR1ELP4TRIM44FOXE3FOXC1PITX2[6,7,8]。本研究采用全外显子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云南省先天性虹膜缺损合并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分析,探讨该家系发病的遗传学基础。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