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遗传与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影响的双生子研究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6,15(8) : 837-842. DOI: 10.3760/cma.j.issn.2095-1485.2016.08.021
摘要
目的

探讨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

方法

使用父母版长处与困难问卷(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SDQ)对重庆地区178对6~ 18岁双生子的同伴关系进行调查,运用Open-Mx和SPSS 20.0对调查结果进行遗传因素分析、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非共享环境因素对男性、女性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影响为0.37、0.40(95%CI=0.24~ 0.57、95% CI=0.27~0.58),共享环境因素对女性同伴关系的影响为0.60(95%CI=0.42~ 0.73);遗传因素对男性同伴关系的影响为0.63(95%CI=0.43~ 0.76)。非共享环境和遗传因素对年龄≥11岁组的影响大于年龄< 11岁组,其影响分别为0.51、0.38(95%CI=0~ 0.72、0~ 0.58),0.38、0.32(95%CI=0~ 0.65、0~ 0.70);而共享环境因素对年龄≥11岁组的影响小于年龄<11岁组,其影响分别为0.11、0.30(95%CI=0~ 0.54、0~ 0.67)。同卵组、男性组、女性组、年龄≥11岁组、文化程度≤6年组、文化程度>6年组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均呈负相关;异卵组与适应性呈负相关,与亲密度相关性不明显;年龄<11岁组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均不相关。

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的儿童青少年,其同伴关系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其中男性受遗传因素影响为主,女性受共享环境因素影响为主,而非共享环境因素对男性、女性的影响均不容忽视;年龄越大,非共享环境对同伴关系影响越大,共享环境影响越小。此外,因卵型、年龄不同,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与适应性对其影响程度也不同。

引用本文: 胡小梅, 傅一笑, 马兴顺, 等.  遗传与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影响的双生子研究 [J] .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6, 15(8) : 837-842. DOI: 10.3760/cma.j.issn.2095-1485.2016.08.02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和相互协作关系,或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在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和社会适应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皮亚杰和埃里克森等认为,儿童青少年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学会社交技巧、提高社会认知、形成自我概念、摆脱自我中心等。国内外研究证明,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积极社会行为的塑造、情感的发展、诱惑的抵制及规则的遵守等;而不良的同伴关系会强化攻击行为,导致孤独、胆小等[1,2],甚至会导致犯罪、抑郁等[3,4]。因此,同伴关系是特别需要关注和研究的指标。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