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报道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临床效果分析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7,39(06) : 457-459. DOI: 10.3760/cma.j.issn.2095-1477.2017.06.015
摘要
目的

分析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2010年7月至2014年8月行手术矫正的86例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双眼视类型及斜视度而设计不同的手术方案。术后随访2年。分析手术效果。

结果

本组86例手术效果如下;基本型与集合不足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13,P=0.039);外展过强型与集合不足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442,P=0.679)。4~9岁组、10~13岁组与14岁及以上组三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双眼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8.424,P=0.003)。

结论

临床工作中应综合考虑患者斜视度及分型、屈光度、双眼视功能、AC/A和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引用本文: 葛志红, 张丽萍.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临床效果分析 [J] .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7,39 (06): 457-459. DOI: 10.3760/cma.j.issn.2095-1477.2017.06.01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常见外斜视类型,11岁以下儿童患病率约为1%,是介于恒定性外斜视和外隐斜之间的一种儿童常见的斜视类型,患者的斜视度经常发生改变是受融合功能的影响。因随患儿年龄增长,调节集合和融合功能逐渐减弱,最终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1],明显影响患儿三级视功能的完善。对这些患者,为了促进正常双眼视功能的形成,目前临床上以手术治疗为主要选择。手术方案的设计、手术时机的选择均非常重要。为观察此类患者的手术手术成功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对我院手术治疗的86例间歇性外斜视的情况回顾性分析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