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超声影像学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9,16(11) : 841-847.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9.11.009
摘要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2D-STI)探讨不同应变模式对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检查的CLBBB患者90例,根据二维纵向应变特征分为经典型(CPD)组及非CPD型(n-CPD)组,再进一步选取其中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患者,同上分为CPD组及n-CPD组;另选30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对各组均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2D-STI检查,测量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LVEF等;测量并计算左心室整体纵向峰值应变(GLS)、左心室流出道与右心室流出道射血前期时间差(IVMD)、基底段和中间段左心室侧壁与室间隔的应变达峰时间延迟(b-Ssl,m-Ssl)以及左心室18节段心肌纵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标准差(SDt)。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PD组及n-CPD组LAD、RVBD、E/e′增高,E/A、EDT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2、3.67、7.29、5.69、5.89、3.15、2.05、5.89、5.22、3.83,P均<0.01);与n-CPD组比较,CPD组LAD、E/e′增高,E/A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2、3.24、3.94,P均<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PD组QRS、LVEDD、LVESD、LVEDV、LVESV、IVMD、b-Ssl、m-Ssl、SDt增高,LVEF、左心室间隔、侧壁及总体纵向应变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38、7.17、7.35、6.50、5.86、10.24、7.15、6.35、11.24、10.99、5.92、6.12,P均<0.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CPD组QRS、LVEDD、LVEDV、LVESV、IVMD、b-Ssl、m-Ssl、SDt增高,LVEF、左心室间隔、侧壁及总体纵向应变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54、1.99、2.12、2.07、5.87、2.53、2.10、5.06、2.68、3.66、2.06、3.62,P均<0.05);与n-CPD组比较,CPD组QRS、LVEDD、LVESD、LVEDV、LVESV、IVMD、b-Ssl、m-Ssl、SDt增高,LVEF、左心室间隔、侧壁及总体纵向应变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8、5.96、6.63、5.32、5.01、5.10、5.28、4.86、7.16、4.74、7.20、3.78、3.57,P均<0.001)。进一步选择LVEF>50%的患者进行比较,组间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PD组QRS、LVEDD、LVESD、LVEDV、LVESV、IVMD、b-Ssl、m-Ssl、SDt增高,左心室间隔、侧壁及总体纵向应变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44、4.01、5.21、5.61、4.73、9.19、5.27、3.16、3.25、8.02、4.15、5.42,P均<0.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CPD组QRS、LVEDD、LVEDV、LVESV、IVMD、b-Ssl、m-Ssl、SDt增高,左心室间隔及总体纵向应变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8、2.46、3.15、3.10、6.95、3.00、4.59、6.53、3.84、4.05,P均<0.05);与n-CPD组比较,CPD组QRS、LVEDD、LVESD、LVEDV、LVESV、IVMD、b-Ssl、SDt增高,左心室间隔、侧壁及总体纵向应变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3、2.13、3.88、3.06、2.19、3.94、3.00、3.25、4.38、2.90、2.30,P均<0.05)。

结论

常规超声心动图结合2D-STI技术可早期发现CLBBB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减低,且CPD型CLBBB较n-CPD型CLBBB进一步减低的现象,可提示临床需密切关注CPD型CLBBB患者,及时进行治疗干预。

引用本文: 庞博, 李光源, 王永槐, 等.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 [J/CD] .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9,16 (11): 841-847. 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9.11.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刊为电子杂志,以光盘形式出版。本册应读者需求按需印刷,随光盘免费赠阅,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omplete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CLBBB)是一种常见心脏传导系统异常疾病,多并发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也可发生在心脏结构正常且无明显症状的人群中[1,2,3,4]。CLBBB患者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变化有较大个体差异,治疗反应及预后也不尽相同,临床期待能够预测CLBBB对左心室功能影响的方法。近年来,有研究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将CLBBB患者分为经典型(classic pattern of dyssynchrony,CPD)CLBBB及非经典型(non-classic pattern of dyssynchrony,n-CPD)CLBBB。室间隔基底段和中间段至少一个段在早期收缩,相对的侧壁基底段和中间段至少有一个段在早期舒张伸展;间隔早期的收缩峰值发生在射血期的前70%时间内;后侧壁收缩最低点发生在主动脉瓣关闭之后。这3点必须同时满足才可以被定义为CPD,否则定义为n-CPD。发现CPD型CLBBB的CHF患者对CRT的反应效果明显优于n-CPD型CLBBB患者[3,5,6]。但CPD对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正常的CLBBB患者左心室功能及同步性的影响尚不明确,研究少见。本研究旨在应用2D-STI比较不同分型CLBBB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及同步性的变化,从而为临床明确病情及指导治疗提供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