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电针足三里穴对Ⅲ度烫伤大鼠口服补液后胃排空率和胃黏膜血流的影响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0,15(01) : 45-5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0.01.007
摘要
目的

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Ⅲ度烫伤大鼠口服补液时胃排空率和胃黏膜血流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只SPF级成年大鼠分为5组:假伤后胃内补液组(GR组)、烫伤后胃内补液组(SGR组)、烫伤后电针+胃内补液组(SGR+EA组)、双侧迷走神经切断+烫伤后胃内补液(VGX+SGR组)、双侧迷走神经切断+烫伤后电针+胃内补液组(VGX+SGR+EA组),每组24只。在1 000 mL无菌蒸馏水中,加入3.5 g丙酮酸钠、3.5 g氯化钠,1.5 g氯化钾和20.0 g葡萄糖,配置丙酮酸钠口服补液盐(Pyr-ORS),调节pH值至7.35。将大鼠麻醉后分别行颈动脉、股静脉和股动脉分离术并置管。烫伤大鼠采用沸水(100 ℃,15 s)造成背部约35%总体表面积(TBSA)的Ⅲ度烫伤,假烫伤大鼠采用温水浸泡(37 ℃,15 s)。烫伤后即刻,每只大鼠给予皮下注射0.5 mL 0.9%氯化钠溶液和500 mL丁丙诺啡用于止痛。采用输液泵立即经胃管输注Pyr-ORS,持续1 h。VGX+SGR组和VGX+SGR+EA组大鼠烫伤前进行双侧迷走神经切断术。SGR+EA组和VGX+SGR+EA组,选择足三里穴进行针刺,连接电针仪,强度为2 mA,2~100 Hz,针刺深度7 mm,在给予烫伤大鼠Pyr-ORS的胃内补液后,持续电针刺激0.5 h。分别于烫伤后2、4 h检测各组大鼠胃排空率、胃黏膜血流量。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

烫伤后2、4 h,SGR组、SGR+EA组、VGX+EA组和VGX+SGR+EA组大鼠的胃排空率[2 h:(16.5±3.2)%、(22.6 ± 3.7)%、(13.6±3.0)%、(14.2±3.2)%;4 h:(12.9± 2.4 )%、(17.1±2.3)%、(10.8±2.7)%、(12.7±2.5)%]均分别低于GR组[2 h:(45.9±4.6)%;4 h:(42.4±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 h:(t=18.18、13.67、20.37、19.60,P值均小于0.05);4 h:(t=28.29、24.71、28.67、27.96,P值均小于0.05)。SGR+EA组的胃排空率高于SGR组、VGX+SGR组和VGX+SGR+E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 h:t=4.32、6.54、5.94,P值均小于0.05);4 h:(t=4.38、6.15、4.49,P值均小于0.05)]。烫伤后2、4 h,SGR组、SGR+EA组、VGX+EA组和VGX+SGR+EA组大鼠胃黏膜血流量[2 h:(54.0±7.3)、(74.6±8.7)、(42.0±5.5)、(45.2±6.2) BPU;4 h:(46.0±6.8)、(65.6±10.1)、(37.8±5.6)、(42.7±6.4) BPU]均分别明显低于GR组[2 h:(142.0±18.1) BPU;4 h:(127.4±16.5) BP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 h:(t=15.67、11.67、18.35、17.56,P值均小于0.05);4 h:(t=15.80、11.07、17.81、16.58,P值均小于0.05)];SGR+EA组与SGR组、VGX+SGR组和VGX+SGR+E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 h:(t=6.28、10.97、9.53,P值均小于0.05);4 h:(t=5.58、8.33、6.63,P值均小于0.05)]。

结论

电针足三里穴能促进Ⅲ度烫伤大鼠口服补液后的胃排空率,增加胃黏膜血流,提高口服补液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兴奋迷走神经有关。

引用本文: 张慧苹, 赵增凯, 吕艺, 等.  电针足三里穴对Ⅲ度烫伤大鼠口服补液后胃排空率和胃黏膜血流的影响 [J/CD] .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20,15 (01): 45-50. DOI: 10.3877/cma.j.issn.1673-9450.2020.01.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刊为电子杂志,以光盘形式出版。本册应读者需求按需印刷,随光盘免费赠阅,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以往的研究表明,口服补液在环境恶劣、医疗资源匮乏等缺乏静脉补液的条件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静脉液体复苏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方法[1,2,3]。但口服补液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低血容量性休克时机体的代偿反应能使全身血液重新分布,造成胃肠道血液骤减[4,5],导致胃黏膜细胞能量代谢障碍,三磷酸腺苷缺乏,发生胃动力障碍和胃排空延迟[6],从而影响胃肠道的吸收功能。同时,采用口服补液时,由于胃肠道要吸收大量的水和电解质,也会增加三磷酸腺苷的消耗。以往的研究也观察到,低血容量性休克口服补液时,胃排空能力和肠吸收效率均显著降低[6,7]。因此,有效改善胃肠道缺血和胃排空能力对于改善口服补液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往的研究还证明,丙酮酸钠口服补液盐(pyruvate 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Pyr-ORS)的复苏疗效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标准口服补液盐,可以促进烫伤大鼠肠内复苏时肠道对水和钠的吸收[8],丙酮酸还能有效增加严重失血性休克大鼠肠内复苏时腹腔脏器血流量。然而,Pyr-ORS对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胃排空率改善效果仍不够理想[9]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