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论著
比较脑皮层不同部位电惊厥阈值与神经损害的实验研究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7,11(21) : 2362-2368.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7.21.003
摘要
目的

通过皮层不同部位的电刺激,测定大鼠惊厥阈值,比较各组皮层的惊厥阈值;观察比较各部位阈值稳定后的病理生理学改变。

方法

选择健康雌性SD大鼠,体重180~220 g,分别在额叶皮层、颞叶皮层、小脑皮层安放电极造模,作为刺激组,对照组仅安放电极不予刺激,使用直流电每日2次刺激大鼠额叶、颞叶、小脑皮层,当各刺激组阈值稳定后,采用SNK-q检验比较各组的皮层惊厥阈值,之后处死各组大鼠,用Nissl染色法观察海马神经元损害情况,同时计数各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数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的SNK-q检验对各组神经元数目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

(1)实验开始第1~2天时,大鼠三个刺激组皮层的惊厥阈值高,额叶皮层组阈值在1100 μA上下,颞叶皮层组阈值在1200 μA上下,小脑皮层组阈值在2100 μA上下,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各组大鼠的皮层阈值持续降低,并最终稳定在一个基线水平,但其基线各不相同,额叶皮层组阈值波动于(511.00±10.97)μA左右,颞叶皮层组稳定在(440±12.46)μA左右,小脑皮层组稳定在(1300±53.63)μA左右,3组间进行比较,小脑与额、颞叶皮层组的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额、颞叶之间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刺激组大鼠脑海马CA3区神经元出现不同程度的丢失,排列紊乱,对照组高倍镜下观察神经元数目为(36.33±6.13)个,额叶皮层组、颞叶皮层组、小脑皮层组神经元数目分别为(22.79±1.01)、(17.78±1.40)、(26.00±1.70)个,与对照组相比,额叶、颞叶、小脑皮层组神经元个数较少,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电刺激小脑皮层组时大鼠出现的症状与额、颞叶皮层组的表现不同,额、颞叶皮层组表现出典型的痫样抽搐,如点头、前肢及后肢抽搐及全身的强直阵挛等,而小脑皮层组表现为四肢、躯干的强直痉挛以及奔跑跳跃等。

结论

(1)对于同样强度的电流刺激,颞叶与额叶皮层对电刺激比小脑皮层更敏感,更容易形成病理性通道,而颞叶与额叶之间对刺激的易感性大致相同;(2)病理改变可累及海马,颞叶刺激灶对海马损害最严重,额叶次之,小脑刺激灶对海马影响最小。

引用本文: 马雪鹏, 郝卫成, 孙美珍, 等.  比较脑皮层不同部位电惊厥阈值与神经损害的实验研究 [J/CD] .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11 (21): 2362-2368.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7.21.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刊为电子杂志,以光盘形式出版。本册应读者需求按需印刷,随光盘免费赠阅,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癫痫发病中明确的一点就是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任何因素造成的脑损伤的因素均可导致癫痫[1]。多年来,学者们不断探索,通过刺激大鼠杏仁核、海马、嗅区皮质、梨状区皮质及其他部位均建立实验性癫痫动物模型。已有实验[2,3]通过电刺激大鼠额叶皮层亦诱发出大鼠癫痫样发作,并通过病理学观察,大鼠脑内海马组织神经元数目丢失,并出现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苔藓纤维出芽等改变[4,5],最终导致神经元的突触重塑,异常放电网络出现,最终癫痫发生。那么电刺激大鼠不同部位皮层又会有怎样的行为学改变,是否也像额叶皮层一样有一个惊厥阈值的存在,观察到海马部位的病理学改变,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研究。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