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的临床分析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8,12(4) : 227-231.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8.04.008
摘要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疹的临床意义。

方法

回顾性分析梅州市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诊治的661例确诊的SLE患者,根据皮肤有无皮疹损害分为皮疹组及非皮疹组,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和疾病活动等资料。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的例数及实验室结果异常的例数,采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皮疹与性别、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的相关性。

结果

661例SLE患者中338例(51.1%)出现皮疹损害。皮疹组患者的发热、口腔溃疡、脱发、关节炎发生率均高于非皮疹组(38.5% vs 30.3%;27.8% vs 19.2%;39.3% vs 25.1%;63.0% vs 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1,P=0.028;χ2=6.800,P=0.009;χ2=15.366,P<0.001;χ2=9.124,P=0.003];皮疹组患者贫血的发生率低于非皮疹组(56.8% vs 6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4,P=0.046)。免疫学结果显示,皮疹组患者血清C3水平低于非皮疹组[(0.47±0.27)g/L vs (0.55±0.27)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29,P<0.001);皮疹组患者血清抗双联DNA抗体、抗Sm抗体的阳性率均高于非皮疹组(84.3% vs 77.7%;41.7% vs 2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07,P=0.030;χ2=13.941,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LE患者发生皮疹的危险因素为口腔溃疡(OR=3.523,P<0.001)、脱发(OR=4.549,P<0.001)、关节炎(OR=1.758,P=0.002),起病年龄大(OR=0.502,P=0.006)、无贫血(OR=0.613,P=0.012)及补体C3水平正常(OR=0.472,P=0.006)是保护因素。

结论

皮疹是SLE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皮疹损害可能预示SLE疾病过程中更易发生多系统损害,SLE患者发生皮疹损害与起病年龄、临床表现及血清学异常密切相关。

引用本文: 李文根, 何雪春, 何春媚. 系统性红斑狼疮皮疹的临床分析 [J/OL] .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8, 12(4) : 227-231.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8.04.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1  关键词  3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刊为电子杂志,以光盘形式出版。本册应读者需求按需印刷,随光盘免费赠阅,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结缔组织病,可累及多个器官、多个系统。皮肤是其最常累及的系统之一,皮疹是最常见的皮肤损害表现,皮疹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蝶形红斑、盘状红斑等,其中又以颜面蝶形红斑最为典型。皮疹在中国SLE人群的发生率约为53.8%。多种因素如性别、年龄、基因、环境、血清自身抗体等影响着SLE患者在整个病程中是否会出现皮疹。国外报道女性SLE患者颜面红斑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颜面红斑在成年发病的SLE患者更常见,颜面红斑与SLE患者血清中抗Sm抗体及抗核糖核蛋白抗体显著相关。本文对SLE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探讨SLE患者皮疹的临床意义,为SLE的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