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药物球囊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9,13(9) : 647-652.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9.09.002
摘要
目的

探讨药物球囊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后病变血管内膜腔的变化。

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确诊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其在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曾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因心绞痛再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定为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药物球囊治疗组(47例)及支架植入组(49例),比较术后即刻最小内膜腔面积、支架最小截面积、支架膨胀率等,术后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最小内膜腔面积、支架最小截面积、内膜增生面积等。

结果

经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药物球囊治组疗术后即刻靶病变最小内膜腔面积和支架最小截面积均小于支架植入组[(10.8±2.8)mm2vs (11.8±3.2)mm2;(11.2±2.9)mm2vs (12.0±3.2)m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12、1.987,P=0.025、0.042);支架相对膨胀率药物球囊治疗组低于支架组(86.7% vs 9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12,P=0.045)。术后随访12个月,药物球囊治疗组发生心血管事件7例,支架植入组心血管事件9例,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9);药物球囊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支架植入处最小内膜腔面积[(10.6±2.6)mm2vs (10.8±2.7)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6);2组患者支架植入处内膜均有增生,但药物球囊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内膜增生面积[(0.30±0.12)mm2vs (0.39±0.15)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5);药物球囊治疗组与支架植入组支架最小截面积[(10.9±2.7)mm2vs (11.2±3.0)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3)。

结论

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后12个月其靶病变血管最小内膜腔面积、支架最小截面积、内膜增生面积与支架植入组相当,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引用本文: 陈新军, 郑若龙, 徐卓文, 等.  药物球囊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 [J/OL] .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9, 13(9) : 647-652.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9.09.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刊为电子杂志,以光盘形式出版。本册应读者需求按需印刷,随光盘免费赠阅,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药物涂层支架使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大大降低,但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依然存在,植入的支架作为异物刺激机体发生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释放炎症因子,进而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这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或再狭窄的重要原因[1]。针对支架内再狭窄,目前的处理策略为再次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或球囊扩张术。普通球囊治疗再狭窄仍有较高的再狭窄率,而药物洗脱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似乎具有一定优势,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既能使抗增殖药物持续扩散入血管壁,又避免了多层支架植入导致金属异物对血管平滑肌及内皮的增生性刺激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2,3,4],在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时,药物球囊较裸金属支架或普通球囊成型术具有更大优势。但药物球囊与药物支架究竟谁更适合于治疗支架内再狭窄仍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对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近2年来行药物球囊及Nano支架治疗的支架内再狭窄患者96例进行了对比,并在支架植入术12个月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检查,比较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后靶病变血管最小内膜腔面积及内膜增生面积的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