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可溶性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表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9,13(9) : 664-668.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9.09.005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sPD-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12月在上海市华东疗养院接受体检的69例CAS斑块患者作为CAS组,另外选择72名非CAS斑块者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sPD-1的浓度。采用t检验比较2组受检者血清sPD-1的差异,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法分析血清sPD-1与临床各指标[年龄、性别、吸烟、饮酒、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脂蛋白a、空腹血糖]的相关性以及CAS组中斑块Crouse积分与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CAS斑块行危险因素分析;使用ROC曲线分析sPD-1预测CAS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

结果

CAS组sPD-1水平高于对照组[(1.26±1.01)μg/L vs (0.64±0.49)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98,P<0.001);sPD-1与BMI、腰臀比、三酰甘油、空腹血糖、HbA1c呈正相关(P<0.05),与HDL-c、脂蛋白α呈负相关(P<0.05);斑块Crouse积分与年龄、SBP呈正相关(P<0.05),与TG呈负相关(P<0.05);年龄、性别、饮酒、LDL-c、舒张压sPD-1是CAS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sPD-1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中等诊断价值(P<0.05)。

结论

sPD-1可能在CAS斑块的形成、发展的炎症过程中发挥作用,sPD-1对预测CAS斑块形成有诊断价值。

引用本文: 顾静, 方勇, 陆燕, 等.  可溶性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表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 [J/OL] .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9, 13(9) : 664-668.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9.09.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刊为电子杂志,以光盘形式出版。本册应读者需求按需印刷,随光盘免费赠阅,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大量吸烟、糖尿病、肥胖和遗传因素等[1],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拟通过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患者血清可溶性共刺激分子程序性死亡因子1(soluble programmed cell death-1,sPD-1)的表达水平,以探讨sPD-1在CAS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以期对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免疫调节治疗的可能性提供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