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炎症反应在脑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9,13(12) : 947-951.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9.12.015
摘要

脑梗死后,多种机制参与神经损伤,其中炎症反应是梗死后损伤的重要环节,梗死早期、亚急性期、修复期均存有这一重要的病理过程。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梗死急性期被激活,产生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炎症因子作用于其他炎症细胞如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产生更多的炎症因子,通过TLR4/核因子-κB、PI3K/Akt等炎症通路,诱导凋亡、加重钙超载、促毒性氨基酸释放、促自由基产生,炎症瀑布造成亚急性期不可逆的神经损害。随着巨噬细胞的激活、小胶质细胞形态功能转变,由产生释放促炎症因子状态转变为促吞噬、促神经保护作用的状态。同时一些促炎症因子如TNF-α、IL-6体现其多效性转为神经保护作用,同时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等促神经细胞增殖修复的因子增多,促进修复。在脑梗死后不同阶段参与的炎症细胞或细胞状态、细胞因子水平及信号通路不同,引起的炎症效应也不相同。本文就脑梗死发生后不同阶段炎症反应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引用本文: 王美琴, 李东芳, 白波, 等.  炎症反应在脑梗死中的研究进展 [J/OL] .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9, 13(12) : 947-951.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9.12.01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刊为电子杂志,以光盘形式出版。本册应读者需求按需印刷,随光盘免费赠阅,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脑卒中是居世界第2位的致死性疾病,居第1位的致残性疾病,其中缺血性卒中(即脑梗死)约占脑卒中总数的75%~80%[1],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有静脉溶栓和机械取栓。脑梗死的亚急性期,即发病24 h后,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有研究表明[2],炎症反应是梗死发生后关键的病理过程,其机制的阐明对于临床治疗策略的制定有重要意义。炎症反应在脑梗死发生后持续大约1周时间,贯穿于脑梗死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