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妊娠期李斯特菌病临床分析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9,15(4) : 396-402. DOI: 10.3877/cma.j.issn.1673-5250.2019.04.007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期李斯特菌病(listerellosi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以提高产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从而改善患者及其分娩新生儿的预后。

方法

选择2011年4月至2018年8月,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接受诊治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其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确诊依据、抗菌药物治疗经过、妊娠结局,以及其胎儿或分娩新生儿的一般情况、分娩活产新生儿的临床症状、治疗经过及预后等。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对感染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的活产新生儿中,皮疹与死亡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感染LM的活产的治愈和死亡新生儿的抗菌药物首次使用时间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

①发生李斯特菌病时,这14例患者的年龄为21~40岁,平均为29.3岁;平均孕龄为31+2孕周,其中3例发生于中孕期,其余11例均发生于晚孕期。发热与胎动异常是本研究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的前2位最常见临床表现,分别占85.7%(12/14)和64.3%(9/14),其他临床表现还包括腹痛(57.1%,8/14),子宫压痛(35.7%,5/14)等。本研究晚孕期11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中,胎儿胎心监护异常及羊水异常各为9例(81.8%,9/11)。②本研究检出的LM标本,分别来源于患者血液、羊水、宫颈分泌物,以及其分娩新生儿血液、脑脊液。这14例患者中,8例胎盘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提示急性绒毛膜羊膜炎。③对这14例患者进行抗感染等治疗后,均痊愈出院,预后良好。但是,其孕育的15例(1例患者为双胎妊娠)胎儿中,活产新生儿为11例(73.3%),其中治愈为5例,死亡为6例。这15例新生儿(或胎儿)的死亡率为66.7%(10/15)。④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感染LM的活产新生儿皮疹与死亡存在关联性(r=0.633,P=0.036)。感染LM并活产的治愈和死亡新生儿的抗菌药物首次使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1,P=0.638)。

结论

妊娠期李斯特菌病不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确诊前的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欠佳。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经治疗后预后良好,但是其分娩新生儿的预后不良。

引用本文: 李卉, 谢成彬, 蒋庆源, 等.  妊娠期李斯特菌病临床分析 [J/OL] .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9, 15(4) : 396-402. DOI: 10.3877/cma.j.issn.1673-5250.2019.04.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刊为电子杂志,以光盘形式出版。本册应读者需求按需印刷,随光盘免费赠阅。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李斯特菌属中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为革兰阳性杆菌,可产生溶血性外毒素,虽然对人类有很强的致病性,但是被感染者常见于孕妇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老年人、免疫缺陷者,以及胎儿、新生儿等。孕妇感染LM后,可累及胎盘和子宫,并通过胎盘使胎儿被感染,导致包括流产、胎死宫内等不良妊娠结局。人类主要通过食用被LM污染的食品而被感染。新生儿李斯特菌病多由母婴垂直传播获得,可引起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脑膜炎等,从而使新生儿的病死率增高[1]。本研究对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listerellosi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产科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以改善患者和新生儿的预后。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4月至2018年8月,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分娩,并且被诊断为妊娠期李斯特菌病的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年龄为21~40岁,体重为53.2~74.6 kg。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1.2 方法
1.2.1 妊娠期李斯特菌病诊断标准

妊娠期李斯特菌病诊断标准为:孕妇出现胎膜早破、发热及其他感染的临床表现,并且从其血液、脑脊液、羊水、胎盘、产道分泌物,或者其分娩新生儿的血液、脑脊液、胃液等临床标本中,分离或培养出LM[2,3]

1.2.2 研究方法

对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以患者及其分娩新生儿的出院时间为观察终点。①患者相关资料:年龄、孕次、产次、孕龄、治疗及转归。②患者所分娩新生儿的性别、年龄、体重、临床表现、合并症、治疗及预后。

1.3 统计学分析方法

本研究数据资料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呈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如患者起病后就诊时间、新生儿抗菌药物首次使用时间,采用M(最小值~最大值)表示。对感染LM的活产治愈和死亡新生儿的抗菌药物首次使用时间,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对感染LM活产新生儿的皮疹与死亡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法。对计数资料,如发热、胎动异常、腹痛等所占比例,采用率(%)表示。所有统计学检验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本研究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的围生期资料

本研究14例患者既往均身体健康,其平均年龄为29.3岁,平均发病时间为31+2孕周。其中,3例发生于中孕期,其余11例发生于晚孕期。14例患者的就诊时间为起病后2 d(1~15 d),其中12例(85.7%,12/14)患者就诊时间为起病后7 d内,另2例分别为起病后8 d和15 d。

发热与胎动异常是这14例患者的前2位最常见临床表现,分别占85.7%(12/14)和64.3%(9/14)。发热患者中,高热(体温39.1~41.0 ℃)为7例、中等发热(体温38.1~39.0 ℃)为3例、低热(体温37.5~38.0 ℃)为1例、体温不详为1例;胎动异常的患者中,胎动减少为7例,胎动消失为2例。其他临床表现还包括腹痛(57.1%,8/14),子宫压痛(35.7%,5/14),鼻塞、流涕等轻微流感样症状(1/14),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1/14),胎膜早破(1/14)等。晚孕期11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中,胎儿胎心监护异常为9例(81.8%,9/11);羊水异常为9例(81.8%,9/11),其中羊水Ⅰ度粪染为1例,羊水Ⅲ度为8例;胎儿生物物理相评分异常为2例(18.2%,2/11)。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均无神经系统症状。本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见表1

点击查看表格
表1

本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表1

本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编号年龄(岁)发病时孕龄(周)孕次(次)产次(次)分娩方式入院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
白细胞计数(×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小板计数(×109/L)单核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含量(mg/L)
患者12136+111剖宫产术20.4983.21558.7101
患者23032+352剖宫产术10.9184.11924.5160
患者32931+563顺产7.1063.3624.396
患者42722+510引产6.9873.31276.710
患者52729+311顺产16.7770.61486.3113
患者62633+411剖宫产术19.4788.42371.739
患者73029+211顺产15.5580.82053.518
患者83134+622剖宫产术15.8078.11414.223
患者9313742剖宫产术14.5967.05115.0190
患者102732+321剖宫产术29.9280.82674.5104
患者114026+531自然流产18.2391.21423.8>200
患者123125+231自然流产25.9087.22284.9101
患者132937+321剖宫产术22.3885.51482.739
患者14313030剖宫产术17.4685.32046.248
编号病程(d)产前症状
发热持续时间(d)发热时最高体温(℃)胎动异常其他症状胎儿胎心监护结果胎膜早破羊水粪染程度
患者182.039.4腹痛、疲乏无力NST无反应型Ⅲ度
患者211.039.0胎动减少阴道流液反复变异减速Ⅲ度
患者310无发热胎动减少腹痛、子宫压痛频繁变异减速Ⅲ度
患者443.040.0胎动消失头晕、恶心、咳嗽未做未记录
患者510.5 a37.8腹痛、子宫压痛无异常(活胎)
患者620无发热胎动减少子宫压痛NST无反应型
患者722.0不详b见红、腹痛无异常Ⅰ度
患者810.5 a39.5胎动减少腹痛、子宫压痛CSTⅢ类,频繁晚期减速Ⅲ度
患者966.040.0腹痛、恶心、呕吐CSTⅢ类,频繁晚期减速Ⅲ度
患者1020.5 a39.3胎动减少腹痛、子宫压痛CSTⅢ类,频繁晚期减速伴延长减速Ⅲ度
患者1111.038.9腹痛、乏力、嗜睡未做未记录
患者1222.038.8胎动消失未做未记录
患者1321.039.7胎动减少见红、鼻塞、流涕CSTⅢ类,频繁晚期减速Ⅲ度
患者1410.5 a39.2胎动减少CSTⅢ类,频繁晚期减速,胎心基线为180次/minⅢ度

注:a表示入院当日发热。b表示患者入院体温正常,自述院外发热,但是未测量体温。NST为无刺激胎心监护,CST为宫缩应激试验

2.2 本组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实验室检查确诊依据

本组14例患者中,6例因管床医师经验不足,未进行胎盘组织病理学检查,另外8例患者的胎盘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均提示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对所有发热患者进行羊水培养,同时对体温>38.5 ℃者,加做血培养,对发生早产的患者常规进行宫颈分泌物培养。这14例患者中,10例(71.4%)检查结果为LM阳性,具体包括血培养阳性5例、羊水培养阳性4例及宫颈分泌物培养阳性1例;无2种或3种标本同时培养结果为LM阳性者。其余4例患者,因其病情轻微,未进行体液培养,而根据其所分娩新生儿的血培养或脑脊液培养等检查结果为LM阳性,而进行确诊。本组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实验室检查确诊依据,见表2表3

点击查看表格
表2

本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结局

表2

本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结局

编号LM培养阳性标本胎盘组织病理学检查抗菌药物治疗及时间妊娠结局并发症体温恢复正常时间
患者1血液头孢曲松×5 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 d早产术后当天
患者2宫颈分泌物急性脐带炎,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头孢美唑+阿奇霉素)×1 d+(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2 d+左氧氟沙星×4 d早产术后当天
患者3阿奇霉素×2 d早产产后当天
患者4血液(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奥硝唑)×6 d+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3 d死胎产后当天
患者5羊水头孢曲松×7 d+(头孢曲松+青霉素)×4 d双胎中,1胎为死胎,另1胎早产产后当天
患者6青霉素×5 d早产术后当天
患者7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头孢西丁×6 d早产产后当天
患者8羊水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7 d+青霉素×9 d早产术后第3 d
患者9羊水急性绒毛膜羊膜炎万古霉素×1 d+(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利奈唑胺)×5 d足月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术后当天
患者10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头孢美唑×2 d+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5 d早产术后第3 d
患者11血液急性绒毛膜羊膜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0 d死胎感染性休克产后当天
患者12血液头孢美唑×4 d+青霉素×11 d死胎产后当天
患者13血液胎盘底板急性炎症,急性绒毛膜羊膜炎,急性脐带炎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1 d+莫西沙星×9 d足月术后第3 d
患者14羊水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头孢西丁×5 d+青霉素×8 d早产术后第4 d

注:LM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表示该例患者未进行LM培养试验,或未进行胎盘组织病理学检查

点击查看表格
表3

本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的胎儿/新生儿临床资料

表3

本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的胎儿/新生儿临床资料

编号出生/胎死胎龄(周)胎儿/新生儿体重(g)Apgar评分(分,1-5-10 min评分)发热时最高体温(℃)LM培养阳性标本皮疹生后首次使用抗菌药物时间(h)
患儿136+42 8509-10-1039.0血液2
患儿232+41 7601-0-0无发热未送检未使用
患儿331+51 6003-9-9无发热血液15
患儿422+5未测死胎未测体温未送检未记录未使用
患儿5 a29+41 4001-7-8无发热血液、脑脊液2
患儿633+62 0509-10-10无发热血液、脑脊液2
患儿729+31 1507-9-938.3血液2
患儿834+62 4504-9-939.0血液、脑脊液28
患儿9372 9006-10-10无发热血液4
患儿1032+31 7009-10-10无发热血液3
患儿1126+51 100死胎未测体温未送检未记录未使用
患儿1225+2730死胎未测体温未送检未记录未使用
患儿1337+32 6006-9-939.0血液2
患儿14301 75010-10-1038.2血液、胃液2
编号治疗所用抗菌药物及时间转归/结局
患儿1头孢他啶×1 d+美罗培南×1 d+(美罗培南+万古霉素)×2 d+(美罗培南+青霉素)×20 d+美罗培南×4 d住院28 d,治愈
患儿2未使用抗菌药物死亡
患儿3头孢呋辛×2 d+美罗培南×2 d住院4 d后放弃治疗,死亡
患儿4未使用抗菌药物死胎
患儿5 a美罗培南×2 d+(美罗培南+青霉素)×2 d住院4 d后放弃治疗,死亡
患儿6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1 d+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 d+(美罗培南+青霉素)×28 d住院31 d,治愈
患儿7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1 d+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2 d+(美罗培南+青霉素)×1 d住院4 d后放弃治疗,死亡
患儿8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1 d+(美罗培南+青霉素)×2 d住院3 d后放弃治疗,死亡
患儿9美罗培南×17 d住院17 d,治愈
患儿10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3 d+美罗培南×1 d+(美罗培南+青霉素)×10 d+青霉素×3 d住院17 d,治愈
患儿11未使用抗菌药物死胎
患儿12未使用抗菌药物死胎
患儿13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27 d住院28 d,治愈
患儿14(美罗培南+万古霉素)×7 d + (美罗培南+青霉素)×3 d住院10 d后放弃治疗,死亡

注:a患者5的双胎之一为死胎,故其临床资料未列入表格。LM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

2.3 本组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结局

本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中,2例(14.3%)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1例发生感染性休克及1例多器官功能障碍者;前者(患者11)就诊时病程为1 d,但是在起病前3 d进行过羊水穿刺;后者(患者9)就诊时病程为6 d,并且发热6 d,疑诊罹患脂肪肝。所有患者终止妊娠及积极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后,均治愈出院,预后良好。本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结局,见表2

2.4 本组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的胎儿及新生儿结局

本研究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的15例胎儿(患者5为双胎妊娠)中,死胎为4例(包括双胎之一),活产新生儿为11例(73.3%,11/15),包括早产儿9例及足月儿2例;最终活产儿中,治愈为5例,死亡为6例。本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的胎儿或分娩新生儿的死亡率为66.7%(10/15)。死胎或死亡新生儿的胎龄,除1例为32+4周外,其余均<32周;5例治愈新生儿的胎龄均>32周。活产新生儿中除生后5 min内死亡的1例外,其余10例均常规送检了1~3次血培养,其中首次送检血培养时间均在生后48 h内;除患儿3外,均根据病情送检了1~5次脑脊液培养,其中首次送检脑脊液培养在生后当天至生后14 d完成;5例患儿送检呼吸道分泌物、1例患儿送检小便及1例患儿送检胃液,进行培养。4例发生死胎的患者,在其就诊时即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而被诊断,其中2例自觉胎动消失。在11例活产新生儿中,6例(54.5%,6/11)出现皮疹,均为暗红色小丘疹伴脓疱疹,其中5例死亡,1例存活;其余未出现皮疹的5例活产新生儿,最终4例存活,1例死亡。对感染LM活产新生儿的皮疹与死亡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显示,二者存在关联性(r=0.633,P=0.036)。在11例活产新生儿中,除1例生后5 min内死亡外,其余10例均接受抗菌药物治疗;5例治愈新生儿抗菌药物首次使用的平均时间为生后2.6 h(2~4 h),5例死亡新生儿抗菌药物首次使用的平均时间为生后9.8 h(2~28 h),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1,P=0.638)。本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的胎儿/新生儿临床资料,见表3

3 讨论

李斯特菌是革兰阳性兼性厌氧杆菌,目前国际公认的李斯特菌包含的7个菌株中,仅LM是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病原菌,可引起侵袭性疾病,可导致免疫抑制者、孕妇、低龄和高龄个体(包括新生儿和老年人)出现脑膜炎、脑膜脑炎或菌血症。本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约占同期分娩人数(70 131例)的0.020%,低于北京妇产医院2010—2011年分娩孕妇LM感染率(0.044%);1985—2000年,巴塞罗那三级医院的孕妇及其分娩新生儿的LM感染率为0.024%[4]。LM可侵袭胎盘的母胎界面,使胎儿发生严重LM感染,导致自然流产、早产、死胎等,LM感染胎儿的死亡率高达30%[5]。另一方面,如果正常宿主摄入大量LM,可出现自限性发热性胃肠炎,常见症状包括发热、水样泻、恶心、呕吐、头痛,以及关节和肌肉疼痛等。本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中,12例出现发热,但均未出现明显胃肠炎表现。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可能以发热、寒战和背痛为起病特征;非特异性流感样症状,是最常见的感染表现,病情常轻微,不予治疗也可缓解,如果未采取血培养等病原体检查措施,则可能导致本病被漏诊[6]。本组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中,即有4例因病情轻微,而未进行羊水、血液等相关体液培养。LM感染导致的孕妇病死率差异很大,取决于孕妇的基础免疫状态、感染部位、是否早期诊断及治疗[7]。本组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虽然有2例病情较重,合并感染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但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预后良好。这2例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与早孕期进行创伤性操作,或罹患其他疾病,使其免疫功能下降,以及较长时间发热未得到及时治疗有关。本组病例中,除外未送检培养标本的5例死胎或死亡新生儿,尚未发现母亲受LM感染,而所分娩新生儿未受LM感染的情况。因此,对于所有发热孕妇,当无其他明确感染灶可解释发热原因时,应考虑采取血培养措施以进行病原学筛查,分娩后亦应进行胎盘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后,早期对分娩新生儿进行治疗。

妊娠期LM感染胎儿的潜伏期长达27.5 d(17.0~67.0 d),这可能与LM需要首先感染胎盘,引起胎盘炎症改变,再感染胎儿有关[8]。对感染LM孕鼠的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其胎儿心率减慢[9]。本组活产新生儿中,6例出现皮疹,均为暗红色小丘疹伴脓疱疹,仅1例(患儿6)存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感染LM活产新生儿的皮疹与死亡具有关联性(P<0.05),提示感染LM新生儿若发生皮疹,可能预后不良。

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最常发生于晚孕期。1998—2007年,Elinav等[3]对以色列共计166例妊娠相关李斯特菌病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胎儿生存率与孕妇感染LM的时间有关,其中早、中、晚孕期被LM感染的孕妇,其胎儿生存率分别为0、29%和95%。本研究结果显示,死胎或死亡新生儿,除1例死亡时胎龄为32+4周外,其余均<32周;治愈新生儿的出生胎龄均>32周。这可能与胎龄为32周胎儿的肺和胃肠功能发育已接近成熟,消化道可分泌消化液,并且机体各个器官发育较完善有关,感染LM胎儿即使在这一时期早产,其生存率也大大高于胎龄<32周早产者。另一方面,虽然妊娠越接近足月,所分娩新生儿存活的可能性越大,但是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就诊时,多已出现胎儿窘迫。例如,本研究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就诊时,发生胎动减少或消失者占71.4%(10/14),胎儿胎心监护异常者占64.3%(9/14),其中宫缩应激试验(contraction stress test, CST)Ⅲ类、频繁晚期减速占35.7%(5/14)。因此对于这类孕妇,救治的关键是迅速终止妊娠,而不是期待在有效抗感染的情况下,尽量延长妊娠时间,使胎儿成熟。

LM细胞膜上存在至少5种青霉素结合蛋白,可与阿莫西林结合而不能与头孢类抗菌药物结合,因此对头孢类抗菌药物天然耐药[10]。对于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首选氨苄西林治疗,对青霉素产生变态反应者,治疗可选用氨基糖苷类、红霉素、万古霉素等[11],也有文献建议首选复方磺胺甲噁唑片[12]。本组14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在确诊为李斯特菌病前,7例首选头孢类抗菌药物抗感染,确诊后,8例调整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5例患者采用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喹诺酮类及大环类脂类抗菌药物治疗,甚至1例继续采用头孢西丁治疗,14例患者均治愈,提示多数情况下妊娠期李斯特菌病可能并不严重。但是,对于其胎儿或活产新生儿而言,预后则不良。本组活产11例新生儿的死亡率为54.5%(6/11),除1例生后5 min即死亡外,其余10例均为血培养阳性(LM)者,符合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并且根据发病时间,可诊断为早发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13]。本研究进行抗菌药物治疗的活产新生儿中,5例治愈新生儿的抗菌药物首次使用时间为生后2.6 h,早于5例死亡新生儿的9.8 h,但是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可能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尚少有关,仍然建议对LM感染新生儿早期进行抗菌药物治疗。目前的临床经验是,对疑似EOS新生儿,即使暂时无异常临床表现,在其出生后也应尽早采取抗菌药物治疗措施。这类疑似EOS新生儿的判断标准,包括围生期高危因素及早产(不成熟)程度,或有新生儿败血症表现,或母亲有绒毛膜羊膜炎[14]。对于疑似EOS新生儿的抗菌药物选择,并不能等到得出病原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后才进行针对性用药。本研究患儿3,首次用药为头孢呋辛,之后死亡,因此确诊EOS前的经验性用药十分重要。《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建议,尽早针对革兰阳性、阴性菌,采用氨苄西林(或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作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一线抗菌药物组合[15]。待血培养结果出来后,再进行针对性用药。因此本研究活产新生儿除1例使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并且治愈外,其余患儿均首选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并适时联合青霉素、万古霉素等治疗。

Osaili等[16]对约旦的盐水腌制奶酪取样,进行病原菌培养的结果显示,27.1%可检出LM。杨洋等[17]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LM污染率较高的食品主要为生肉及加工肉制品,污染率可达30%,其中生鸡肉、生猪肉列前2位。Ogunmodede等[18]研究结果显示,多数孕妇并不清楚LM感染的危害性及感染征兆。随着饮食文化及习惯改变,快餐及生鲜食品食用量增加,鉴于LM传播途径及对孕妇的危害,预防LM感染比治疗更重要。因此,积极宣传LM感染相关知识,使孕妇有意识规避进食易引发李斯特菌病的食品,如奶酪、生鱼、未加工至全熟肉制品,以及冰箱贮藏过久食物等,是降低孕妇LM感染率的关键。

综上所述,孕妇是LM感染的高危人群,孕妇感染LM后并不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虽然抗感染治疗后预后良好,但是对胎儿或新生儿而言,则预后不良。因此,对妊娠期李斯特菌病患者分娩的活产新生儿,应积极进行早期抗感染治疗。

利益冲突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
MadjunkovM, ChaudhryS, ItoS. Listeriosis during pregnancy[J]. Arch Gynecol Obstet, 2017, 296(2): 143-152.
[2]
ImanishiM, RouthJA, KlaberM, et al. Estimating the attack rate of pregnancy-associated listeriosis during a large outbreak[J]. Infect Dis Obstet Gynecol, 2015, 2015: 201479.
[3]
ElinavH, Hershko-KlementA, ValinskyL, et al. Pregnancy-associated listeriosis: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ospatial analysis of a 10-year period in Israel[J]. Clin Infect Dis, 2014, 59(7): 953-961.
[4]
张巍. 妊娠及新生儿期李斯特菌病[J/CD].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3, 7(13): 5738-5740.
[5]
Committee on Obstetric Practic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Committee opinion No. 614: management of pregnant women with presumptive exposure to Listeria monocytogenes[J]. Obstet Gynecol, 2014, 124(6): 1241-1244.
[6]
OoiST, LorberB. Gastroenteritis due to Listeria monocytogenes[J]. Clin Infect Dis, 2005, 40(9): 1327-1332.
[7]
GuevaraRE, MascolaL, SorvilloF.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nonperinatal listeriosis in Los Angeles county, 1992-2004[J]. Clin Infect Dis, 2009, 48(11): 1507-1515.
[8]
GouletV, KingLA, VaillantV, et al. What is the incubation period for listeriosis?[J]. BMC Infect Dis, 2013, 13: 11.
[9]
HardyJ, KirkendollB, ZhaoH, et al. Infection of pregnant mice with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nduces fetal bradycardia[J]. Pediatr Res, 2012, 71(5): 539-545.
[10]
周文莉朱敏丽严超英. 新生儿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感染7例[J].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 12(2): 154-155.
[11]
CheungVYT, SirkinWL. Listeriosis complicating pregnancy[J]. Can Med Assoc J, 2009, 181(11): 821-822.
[12]
HofH. An update on the medical management of listeriosis[J].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04, 5(8): 1727-1735.
[13]
PolinRA, Committee on Fetus and Newborn. Management of neonates with suspected or proven early-onset bacterial sepsis[J]. Pediatrics, 2012, 129(5): 1006-1015.
[14]
BradyMT, PolinRA.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fants with suspected or proven neonatal sepsis[J]. Pediatrics, 2013, 132(1): 166-168.
[1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感染专业委员会. 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J]. 中华儿科杂志2019, 57(4): 252-257.
[16]
OsailiTM, Al-NabulsiAA, TahaMH, et al. Occurrence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olated from brined white cheese in Jordan[J]. J Food Sci, 2012, 77(9): M528-M532.
[17]
杨洋付萍郭云昌. 2005年中国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趋势分析[J]. 卫生研究2008, 37(2): 183-186.
[18]
OgunmodedeF, JonesJL, ScheftelJ, et al. Listeriosis prevention knowledge among pregnant women in the USA[J]. Infect Dis Obstet Gynecol, 2005, 13(1): 11-15.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