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论著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研究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12(5) : 601-607.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18.05.002
摘要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缝合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广州市正骨医院收治并取得完整随访的38例采用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的巨大肩袖撕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无法取得随访、依从性差的患者,分析术前X线片、MRI检查,了解肩袖撕裂口大小、肩袖回缩程度、肌肉萎缩及脂肪浸润情况,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配对t检验对术前与术后半年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系统(VAS)评分和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评分进行比较。

结果

本组患者38例,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龄(66±6)岁,所有患者均获半年以上的随访,随访时间(12±5)月。所有患者在关节镜下均发现有2条或以上的肌腱撕裂,关节镜下见15例患者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撕裂,8例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腱撕裂,10例冈上肌腱、冈下肌腱撕裂和肩胛下肌腱撕裂,5例冈上肌腱和肩胛下肌腱撕裂。术前VAS评分为(6.7±1.6)分,术后6月随访时为(2.4±1.7)分,术前与术后6月随访的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0.123,P<0.01);术前UCLA评分为(7.9±1.2)分,术后6月随访时为(23.4±5.1)分,术前与术后6月随访的UCL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18.979,P<0.01);术后的UCLA、VAS评分均明显升高。术后半年MR检查结果,5例患者出现小型再撕裂,裂口均<3 cm,术后再撕裂患者与无再撕裂患者的VAS评分和UCLA肩关节评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修复巨大肩袖撕裂取得较好的短期疗效,是1种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引用本文: 张智勉, 何河北, 向孝兵, 等.  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研究 [J/OL] .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8, 12(5) : 601-607.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4X.2018.05.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巨大肩袖撕裂因肌腱退变严重、撕裂范围大、肌腱回缩并与周围组织广泛粘连、术后的再撕裂发生率高,导致修复难度大,其治疗是骨科医师的一个难题[1]。传统的单排锚钉技术存在应力集中易发生切割再撕脱的缺点已经被证实不适用于巨大肩袖撕裂的修复[2];而双排锚钉固定存在置入锚钉数目多破坏腱骨愈合环境、术后粘连或形成新的撞击的缺点[3],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新技术,广州市正骨医院于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对38例巨大肩袖患者行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治疗并进行了术后随访。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