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颅颌面三维头影中解剖标志点定位测量的稳定性研究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8,12(6) : 347-353.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8.06.004
摘要
目的

探讨颅颌面三维头影测量时解剖标志点定位方法的稳定性。

方法

首先收集20例颌面部发育正常人群的CT数据,利用Mimics Research 19.0分别对软、硬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再将重建的三维数据以STL文件格式导入Geomagic Studio 2014软件中。然后利用软件的对象移动器功能重新建立坐标系并确定测量头位。其次,3名观察者根据给定的45个颌面部软、硬组织解剖标志点定义进行实验前的软件操作培训。2周后,按照0、1、2个月的时间间隔,分别对20例三维重建数据进行标志点的标定和测量,得到20例头颅模型的45个标志点的9组坐标数据,然后用观察者内、观察者间组内相关系数(ICC)和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对各标志点的坐标值进行分析。

结果

(1)ZvR、ZvL、OrL、PR、PL等5个标志点的观察者内ICC结果在0.75 ~ 0.9,表示可重复性较好;(2)ZvR、ZvL、OrL、ZpR、ZpL等5个标志点观察者间ICC结果在0.75 ~ 0.9,表示可重复性较好,其中ZpR、ZpL等2个标志点主要表现在Y轴的异常;(3)ANS、BcR、BcL等3个标志点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ICC结果<0.75,表示可重复性差,且主要集中于X轴的不稳定;(4)PR、PL等2个标志点的观察者间ICC<0.75,表示可重复性差,主要为X轴的不稳定;(5)剩余的35个解剖标志点的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ICC值均≥0.9,具有很高的可重复性。

结论

颅颌面部解剖标志点的三维头影测量时,常规定点方法的稳定性有限,并不能保证全部解剖标志点有很高的可靠性,还需建立另一种定点方法予以补充,为得到更准确的诊断评价提供帮助。

引用本文: 周桂龙, 白石柱, 田磊, 等.  颅颌面三维头影中解剖标志点定位测量的稳定性研究 [J/OL] .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 2018, 12(6) : 347-353. DOI: 10.3877/cma.j.issn.1674-1366.2018.06.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临床上大多数的头影测量是基于二维X线图像的头影测量[1]。在二维测量中,由于解剖结构影像的重叠性差、图像模糊、放大失真、头部定位误差等因素[2,3,4],导致分析结果应用于畸形诊断和治疗设计时,并不能完全真实有效地反映出各解剖结构之间畸形关系[5,6,7,8,9]。临床上大部分颅颌面畸形患者,往往是三维空间结构的畸形,这种畸形需要研究者对颅颌面三维空间结构关系作出准确分析,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因此,很多学者建议将三维头影测量被应用于颅颌面畸形诊断分析[1]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