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荧光染色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判定段间平面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的病例对照研究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12(06) : 356-360.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19.06.010
摘要
目的

相较于目前常用的改良膨胀萎陷法,探讨荧光染色法判定段间平面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胸外科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157例临床资料,其中荧光染色组60例,女41例、男19例,年龄36~76岁;改良膨胀萎陷组97组,女62例、男35例,年龄27~85岁。荧光染色组采用反向染色法,分离出预切除肺段的肺动脉分支并切断,经外周静脉快速推注吲哚菁绿25 mg行保留肺脏部分的荧光显影从而判定段间平面。改良膨胀萎陷法,在分离出预切除肺段的支气管分支并切断后,双肺通气使肺脏完全膨胀后恢复单肺通气,一段时间后可形成较明显的段间平面。记录两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与改良膨胀萎陷组相比,荧光染色组的段间平面形成时间更早、手术时间缩短,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 s(8~25 s)比1 008 s(884~1 200 s),P=0.031;(103.3±7.3)min比(132.8±10.4)min,P=0.021];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

相较于目前常用的改良膨胀萎陷法,荧光染色法术中不需反复膨肺,同样符合肿瘤学要求,是安全、有效的。

引用本文: 张彤, 马永富, 石渊博, 等.  荧光染色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判定段间平面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的病例对照研究 [J/CD] . 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9,12 (06): 356-360.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99.2019.06.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刊为电子杂志,以光盘形式出版。本册应读者需求按需印刷,随光盘免费赠阅,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肺癌目前仍是全球发病率及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1]。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提高肺癌的生存率以及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胸部薄层CT的普及应用,肺小结节(small pulmonary nodule,SPN)的检出率越来越高,除去一部分SPN可以定期随访观察外,相当一部分SPN需要外科进行干预[2]。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在SPN的处理上较传统肺叶切除术而言,既可满足肿瘤学要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肺功能的损失,因此逐步被广大胸外科医师重视并接纳[3,4,5,6]。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重点在于靶段支气管的辨识,难点在于段间平面的处理;改良膨胀萎陷法因其简便易行是目前判定段间平面的常用方法,荧光染色法判定段间平面不需反复膨肺、耗时短,也逐渐被应用于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7]。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是在国内最早报道应用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荧光染色判定段间平面的医学中心(经查新检索确定为国内首次报道,解放军总医院医药卫生科技查新站,医药卫生科技查新报告,编号2019078,查新时间2019年11月19日)[8]。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胸外科应用荧光染色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判定段间平面共计157例,报道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