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6,09(5) : 300-308.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80.2016.05.004
摘要
目的

评估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严重脓毒症患者伴发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

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严重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66例分成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1例)。所有患者均予以治疗原发病及积极控制感染,实验组患者于血小板下降的第1天给予rhTPO治疗,300 U·kg-1·d-1,皮下注射,当血小板计数绝对值升高≥ 50 × 109/L时即停用,疗程一般不超过14 d。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即刻、治疗后1、2、3、5、7、9、14 d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输注例数、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体温下降至正常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肺部影像学恢复时间、ICU治疗后28 d病死率及住院时间。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LT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

结果

实验组患者仅血小板计数治疗后3、5 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56 ± 19)× 109/L vs.(42 ± 18)× 109/L,t = 3.112,P < 0.05;(67 ± 22)× 109/L vs.(54 ± 21)× 109/L,t = 2.520,P< 0.05],且实验组患者血小板输注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5/35 vs. 11/31,χ2 = 4.022,P = 0.04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PACHEⅡ评分(t = 0.692,P< 0.05)、体温下降至正常的时间(t = 0.510,P< 0.05)、临床症状消失时间(t = 0.262,P< 0.05)、肺部影像系统恢复至正常时间(t = 0.685,P< 0.05)、28 d病死率(χ2 = 0.001,P< 0.05)及ICU平均住院天数(t = 0.637,P< 0.0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中没有观察到rhTPO所致的药物不良反应,且经rhTPO治疗前后实验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 = 0.697,P< 0.05)、ALT(t = 0.478,P< 0.05)、C反应蛋白(t = 0.110,P< 0.05)及总胆红素(t = 1.634,P< 0.05)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针对脓毒症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在传统治疗手段的基础上联合rhTPO治疗可以显著地提升血小板计数,减少输注血制品带来的风险以及医疗资源的消耗,改善患者预后。

引用本文: 章渭方, 方君俊, 王国彬, 等.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临床研究 [J/OL] .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6, 09(5) : 300-308.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80.2016.05.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血小板减少是感染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尤其重症感染时,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更高。重症感染的患者通常会导致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不同程度的下降。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有文献报道,脓毒症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机制随着病原体以及感染严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改变[1]。目前调查发现,血培养阳性的全身性感染患者,其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竟高达79.6%,且多项研究表明,血小板减少症是脓毒症的死亡危险重要标志之一,同时这一指标不依赖于疾病的严重程度或器官衰竭的数目,且与危重病评分具有同等预测患者病死率的价值[2,3,4,5]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