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中的应用价值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8,11(6) : 387-392.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80.2018.06.006
摘要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共收治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破裂患者10例,分为IABP组和药物组,每组各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多巴胺、硝酸甘油、呋塞米、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IABP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早期植入IABP。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心肌梗死特点、心功能、循环以及尿量等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情况。

结果

药物组患者胸痛时间[(153 ± 67)h vs.(34 ± 13)h]较IABP组显著延长(t = 1.591,P = 0.023)。治疗后,IABP组和药物组患者平均动脉压[(76 ± 7)mmHg vs.(66 ± 5)mmHg]及尿量[(42 ± 15)mL / h vs.(23 ± 8)mL / 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2.620、2.551,P = 0.031、0.034)。生存曲线结果显示,IABP组患者的生存情况显著优于药物组(χ2 = 280.400,P = 0.041)。

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患者早期使用IABP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血压以及尿量,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为手术争取时间,从而降低病死率,是手术前重要的过渡手段。

引用本文: 周晓茜, 马晓烨, 杨智蕴, 等.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中的应用价值 [J/OL] .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8, 11(6) : 387-392. DOI: 10.3877/cma.j.issn.1674-6880.2018.06.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急危重症中最严重的一种,可出现心源性休克、伴血流动力学障碍的心律失常等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严重影响患者预后[1]。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严重的并发症,临床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左心功能不全甚至心源性休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率。有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破裂的病死率高达90%以上,而外科治疗的病死率可以下降至19% ~ 60%[2]。因此,如何在发病早期维持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稳定,为手术创造机会,成为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