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胃静脉曲张内镜下黏合剂栓塞治疗后排胶与再发出血的关联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8,08(6) : 257-260.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18.06.005
摘要
目的

研究胃静脉曲张内镜下黏合剂栓塞治疗后排胶过程与再发出血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病房收治,经胃镜检查明确存在胃静脉曲张,并接受了内镜下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的患者,对其行内镜随访至少1年,分析其病史资料、内镜所见、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

结果

总计55例患者接受了内镜下胃静脉曲张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其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0.0±14.6)岁,其中GOV1型12例(21.8%),GOV2型11例(20.0%),IGV1型32例(58.2%)。共行黏合剂治疗58次,注射部位64点,平均每点注射1%聚桂醇(3.79±1.55)ml,组织黏合剂(3.02±1.17)ml。所有患者在1年的随访期间均生存,10例患者(7例IGV1型,3例GOV2型)再发上消化道出血共11次,其中排胶溃疡未愈8次、静脉曲张再发出血2次、胃角溃疡出血1次。排胶溃疡完全愈合的时间平均为(8.3±3.4)个月,其中36例患者(69.2%)于术后4~9个月完成整个排胶过程。对排胶过程≥12个月的患者共9例随访至2年,所有患者均完成排胶,且随访期间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结论

内镜下黏合剂注射栓塞治疗术为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重要二级预防手段。黏合剂注射术后排胶为正常现象,术后再发出血可能和曲张静脉栓塞不完全相关,确保曲张静脉完全栓塞或有助于降低术后再发出血风险。

引用本文: 吴巍, 陈舒, 陶凤来, 等.  胃静脉曲张内镜下黏合剂栓塞治疗后排胶与再发出血的关联 [J/OL] .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8, 08(6) : 257-260.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18.06.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刊为电子杂志,以光盘形式出版。本册应读者需求按需印刷,随光盘免费赠阅,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门脉高压急性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常见的消化科急危重症,其起病6周内死亡率超过20%。其中,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量大、止血困难,即使经过积极药物及保守治疗,维持患者长期不出血仍是颇具挑战性的临床难题。内镜下组织黏合剂注射栓塞术作为多项国际指南所推荐的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急性止血和二级预防治疗手段,其术后排胶现象是每个患者治疗后的必经过程,且往往历时较长,而复发出血更是临床工作中时常面临的难题。本研究对过去7年在上海瑞金医院消化科行胃静脉曲张内镜下黏合剂注射术的患者进行至少1年的内镜随访,旨在分析胃静脉曲张内镜下黏合剂注射治疗后排胶过程与复发出血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