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内镜治疗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的价值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9,09(2) : 61-64.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19.02.003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内镜治疗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经胃镜及病理诊断大面积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法及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法切除病变,对比及随访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

隧道组均于术中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100%,经典ESD组1例圈套器辅助分片切除,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88.9%,术后病理结果提示所有切除标本的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无肿瘤累及。病变切除的平均直径隧道组为(7.5±3.2)cm,经典ESD组为(8.3±1.4)cm,2组在病变切除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隧道组为(50.4±28.0)min,经典ESD组为手术时间(82.5±29.7)min,2组在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平均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隧道技术组术中无1例皮下气肿;剥离过程无环形肌受伤害;经典ESD组术中出现纵隔、皮下气肿2例,其中小穿孔的1例应用钛夹缝合,术后3 d气肿均自行消失,术后24 h内出现发热1例,伴有白细胞升高,抗炎对症处理后第2天完全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技术是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切除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内镜下病变切除的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引用本文: 乔晓, 梁凤, 叶彬, 等.  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内镜治疗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的价值 [J/OL] .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9, 09(2) : 61-64. DOI: 10.3877/cma.j.issn.2095-2015.2019.02.003.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刊为电子杂志,以光盘形式出版。本册应读者需求按需印刷,随光盘免费赠阅,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随着消化内镜及染色内镜检查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被发现。虽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已成为食管早癌治疗的经典选择[1,2,3,4],但大面积的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治疗,特别是累计超过环1/2周的病例,因病变大,剥离视野差使手术操作难度大,治疗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较高。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改良了内镜治疗技术,采用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技术治疗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5,6],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