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并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分析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4,03(6) : 350-35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14.06.005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ITBL)并发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行肝移植术且术后确诊为ITBL并发门静脉高压症的32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8例,女4例;平均年龄(46±14)岁。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患者门静脉高压症发生、发展及其治疗和预后情况。

结果

ITBL确诊时患者合并轻度脾肿大11例,中度脾肿大14例,重度脾肿大4例,无脾肿大3例。随访期间5例病情稳定,脾肿大保持在轻度或由中度转为轻度;余27例脾肿大等门静脉高压症状随着ITBL病变进展而加重,其中发展至重度脾肿大者11例。53% (17/32)患者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食管下段轻度静脉曲张2例,食管下段胃底轻-中度静脉曲张8例、中-重度静脉曲张7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经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经皮经肝胆道造影术(PTC)途径介入治疗,行再次肝移植术11例、胆肠吻合术4例、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探查术1例。患者存活18例,死亡14例,其中死于黄疸加深肝功能恶化4例、肝癌复发4例、上消化道大出血3例,再次肝移植术后重度感染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肾衰竭1例。

结论

大部分肝移植术后ITBL并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着ITBL进展而病情逐渐加重。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介入治疗、再次肝移植、胆肠吻合,患者预后极差。

引用本文: 易慧敏, 张在东, 张彤, 等.  肝移植术后缺血型胆道病变并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分析 [J/OL] .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4, 03(6) : 350-353.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14.06.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移植肝缺血型胆道病变(ischemic type biliary lesions,ITBL)是指由于缺血、免疫损伤、感染等单一或多种病因导致的移植肝局限性或弥漫性非吻合口性的胆管树破坏,包括胆管狭窄、梗阻和(或)扩张、胆石或胆泥形成,甚至胆道毁损。作为肝移植术后难治性并发症,ITBL是导致移植肝失功与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3]。ITBL的临床表现与慢性淤胆性肝病相似,最终会否出现淤胆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尚不清楚。本研究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肝移植术后ITBL并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旨在探讨ITBL并发门静脉高压症的发生、发展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