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融合成像在原发性肝癌热消融术中即时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6,05(2) : 105-109.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16.02.010
摘要
目的

探讨融合成像在原发性肝癌(肝癌)热消融治疗术中即时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超声引导下肝癌热消融治疗的46例肝癌患者,共计71个病灶。其中男42例,女4例;年龄36~82岁,中位年龄54岁。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所有肝癌病灶完成热消融后优先采用超声造影-CT/MRI融合成像技术进行疗效评价,当无法完成时则采用单纯超声造影评价。根据评价方法分为融合成像组和超声造影组。观察指标包括两组病灶的大小、补充消融率、完全消融率。两组病灶直径的比较采用Z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

本研究中25例患者共31个病灶采用融合成像即时疗效评价,26例患者共40个病灶采用单纯超声造影评价。以病灶直径≥20 mm作为界值,融合成像组占58%(18/31),明显高于超声造影组的30% (12/40) (χ2=5.638,P<0.05)。融合成像组的补充消融率为52%(16/31),明显高于超声造影组的22%(9/40) (χ2=6.489,P<0.05)。融合成像组的完全消融率为100%(31/31),超声造影组为95%(3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1)。

结论

融合成像与单纯超声造影均为术中即时疗效评价的重要方法,融合成像对于较大病灶能够更精准地进行即时疗效评价,有助于提高完全消融率。

引用本文: 张曼, 李凯, 苏中振, 等.  融合成像在原发性肝癌热消融术中即时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J/OL] .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6, 05(2) : 105-109.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16.02.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原发性肝癌(肝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全世界约一半的肝癌发生在中国[1]。肝癌局部消融治疗,特别是热消融(射频消融、微波消融),与手术切除、肝移植共同被认为是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2]。消融术后即时超声造影已经成为一种临床常规疗效评价手段[3,4,5]。然而超声造影不能准确判断消融范围与原肿瘤的相对位置,也无法评价是否达到消融安全边界[5,6,7,8]。超声造影-CT/MRI融合成像技术的出现有望克服消融术中超声造影即时疗效评价的不足。该技术是将消融术后超声造影所显示的无增强范围图像与消融术前病灶的增强CT/MRI图像进行匹配融合后比对,以判断消融范围是否完全覆盖原病灶及达到消融安全边界,这是一种全新的肝癌消融治疗疗效即时评价方法,具有更精准的特点[9,10,11]。本研究比较融合成像与单纯超声造影技术在肝癌消融治疗术中的即时疗效,旨在探讨融合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