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PLVAP基因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8,07(6) : 511-515.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18.06.019
摘要
目的

探讨质膜小泡相关蛋白(PLVAP)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

标本来源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治疗的108例肝癌患者。其中男92例,女16例;平均年龄(48±5)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结合公共数据库中肝癌资料,分析PLVAP的表达水平。采用RT-PCR检测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PLVAP 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PLVAP的表达水平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PLVAP与肝癌患者预后的关系。肝癌和癌旁组织PLVAP mRNA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Log-rank检验。

结果

人类蛋白质图谱和Oncomine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PLVAP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RT-PCR检测结果显示肝癌组织中PLVAP mRNA中位表达水平为0.172(0.004~0.60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0.091(0.002~0.513) (Z=6.839,P<0.05)。肝癌患者PLVAP表达水平与TB、肿瘤大小、微血管侵犯相关(χ2=4.183,3.924,6.075;P<0.05)。PLVAP高表达组总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分别为58.8(0.5~107.0)、42.2(0.1~67.2)个月,与PLVAP低表达组的55.7(0.2~120.7)、20.9(0.1~109.4)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4,0.065;P>0.05)。

结论

PLVAP表达水平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与肝癌的预后可能不存在相关性。

引用本文: 熊志勇, 姚志成, 胡昆鹏, 等.  PLVAP基因在肝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OL] .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8, 07(6) : 511-515.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32.2018.06.01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肝细胞癌(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且预后差,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根治性手术切除。其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和多基因参与的过程,涉及多个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表达异常[1]。目前早期肝癌的根治性治疗主要为手术切除、消融或肝移植,但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根治性治疗的机会[2]。因此,研究用于肝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指标,对提高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