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LIFT术与肛瘘切开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近远期肛门功能变化观察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8,07(1) : 47-51.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18.01.010
摘要
目的

观察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FT)与肛瘘切开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近远期肛门功能变化。

方法

选取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2015年9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120例经括约肌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肛瘘切开术,观察组采取LIFT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术后第1 d、第3 d及第7 d的创面VAS疼痛评分,术后1个月的总治愈率、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及随访6个月的复发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肛门功能(应用盆底肌电图和肛门直肠压力测定进行评价)。

结果

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7.44±6.12)d,短于对照组(32.71±8.35)d(t=-3.943,P=0.000);两组术后第1 d与第3 d的VAS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第7 d的VAS疼痛评分为(2.11±0.66)分,低于对照组(3.56±0.91)分(t=-9.991,P=0.000)。观察组与对照组愈合率分别为90.00%和93.33%,复发率分别为13.33%和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13.33%(χ2=3.927,P=0.048)。观察组术后1个月与6个月的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外括约肌运动单位电位(MUP)平均时限及肛管静息压与肛管最大收缩压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均下降(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与6个月的耻骨直肠肌、内括约肌、外括约肌MUP平均时限及肛管静息压与肛管最大收缩压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

LIFT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可减轻手术对括约肌的损伤,从而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创面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使患者近远期肛门功能得到保护。

引用本文: 姜鹏君, 马国珍, 刘恒良, 等.  LIFT术与肛瘘切开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近远期肛门功能变化观察 [J/OL] .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8, 07(1) : 47-51.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18.01.010.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肛瘘为临床常见疾病,首选手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指瘘管累及或穿过括约肌,传统手术治疗以肛瘘切开为主。有证据显示[1],肛瘘切开术可彻底处理病灶,术后复发风险较小,但手术过程中需将肛门括约肌切开,会对术后肛门功能造成一定损伤。有研究显示[2],内口封闭管道旷置法等保留括约肌的术式虽可减轻对括约肌的损伤,但病灶清除不彻底,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有专家[3]提出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fistula tract,LIFT)可在彻底清除病灶的基础上减轻对括约肌损伤,保护患者肛门功能,但目前有关其与传统肛瘘切开术的对照研究还较为缺乏。本研究以120例经括约肌肛瘘患者为例,观察LIFT术与肛瘘切开术治疗经括约肌肛瘘的近远期肛门功能变化,现报告如下。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