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DPYD、ABCB1、GSTP1、ERCC1基因多态性与晚期结肠癌临床特征、不良反应、预后的关系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9,08(2) : 125-130.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19.02.004
摘要
目的

检测晚期肠癌患者药物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临床特征、以奥沙利铂或氟尿嘧啶为主化疗方案不良反应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在中国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的108例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外周血,以Life平台检测对DPYD、ABCB1、GSTP1、ERCC1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患者KRAS状态、肿瘤部位(左右)、不良反应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的差异。

结果

纳入晚期肠癌患者108例,DPYD 4个位点(rs3918290、rs55886062、rs67376798、rs2297595)均为野生型,ERCC1(rs11615)GG纯合型基因52例(48.1%),AG杂合型基因50例(46.3%),AA野生型基因6例(5.6%)。GSTP1(rs1695)AG杂合型突变36例(33.3%),AA野生型66例(66.1%),GG纯和突变型6例(5.6%)。ABCB1(rs1045642)AG杂合型基因58例(53.7%),GG纯合型基因42例(38.9%),AA野生型8例(7.4%)。肿瘤位于左右半结肠与ERCC1基因分布频率有关(χ2=4.802,P=0.028),与GSTP1,ABCB1基因分布频率无关。KRAS突变患者ABCB1杂合突变率42.9%,未见突变患者为72.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39,P=0.047)。GSTP1 AG型和GG型较AA型易产生2~3级全身不良反应高(77.8% vs. 45.5%,χ2=5.193;P=0.023)。ABCB1 GG型和AA型患者发生3~4级不良反应率为32.9%,对比AG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率为6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2,P=0.027)。中位疾病进展时间PFS与ABCB1和GSTP1基因多态性无关,与不同ERCC1基因型有关,ERRC1杂合型突变(AG型)患者较纯和型(GG型+AA型)具有较短PFS(5.6 m vs. 8.0 m,P=0.029)。

结论

检测基因多态性具有临床价值,对晚期肠癌化疗的不良反应、预后及为患者调整化疗方案具有有效的指导作用。

引用本文: 苟苗苗, 张勇, 千年松, 等.  DPYD、ABCB1、GSTP1、ERCC1基因多态性与晚期结肠癌临床特征、不良反应、预后的关系 [J/OL] .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9, 08(2) : 125-130.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19.02.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大肠癌在我国发病率逐年上升,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第3的癌种[1]。随着化疗药物及靶向药物的出现,晚期大肠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2,3]。以西妥昔单抗和贝伐珠单抗联合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类及伊立替康药物为主的化疗方案成为晚期大肠癌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4,5]。虽然晚期肠癌患者的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最长达到40个月,但部分患者因无法耐受化疗不良反应或发生原发性耐药或者继发性耐药而停止治疗。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即使大肠癌患者单纯接受相同化疗方案相同药物剂量治疗时,在治疗疗效和耐受性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有相关研究发现关于药物DNA损伤修复、药物代谢和解毒等基因存在单核苷酸多态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6,7],这些多态性影响不同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毒性。关于晚期大肠癌的基因多态性相关文献分子机制尚不明确,且说法不一,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是通过Life平台检测基因技术检测晚期肠癌的基因多态性,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奥沙利铂和氟尿嘧啶为主方案不良反应和预后的关系,从而个体化管理患者的治疗方案和剂量,预防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和预测生存。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