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诊断研究
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15,03(3) : 173-178.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5.03.005
摘要
目的

探讨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方法

40例30 d内有综合随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实验室检查肌钙蛋白I增高、心电图有动态演变等资料)的可疑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对可疑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站式心肌灌注及冠状动脉成像。以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资料为金标准,计算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价冠状动脉各段图像质量及有效射线剂量。采用SPSS 19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射线剂量采用±s表示,不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检验采用Cohen′s Kappa分析。

结果

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0%、97.0%、86.4%和98.9%。1例患者出现断层伪影,右冠状动脉、回旋支显影差,中远段血管不可评估;另1例患者由于心率变异性较大,造成右冠状动脉中远段有运动伪影,其余患者成像质量均良好。第二代双源CT的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6.1±1.5) mSv。

结论

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一站式心肌灌注碘图,结合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测心肌梗死的准确性高,有效射线剂量低。

引用本文: 韩瑞娟, 孙凯, 李坤成, 等.  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J/OL] .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15, 03(3) : 173-178.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5.03.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册为光盘导读,随光盘赠送,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冠心病(CAD)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出现的心肌损害,其病理生理基础是心肌微循环状态失衡和冠脉血流量调节障碍[1,2]。CT灌注成像(CTP)不仅可准确评价冠状动脉及心腔的解剖学信息,同时还可获得心肌灌注和心功能的功能学信息[3]。动态增强CTP缺点是需要分次进行冠状动脉和心肌动态灌注扫描,有效射线剂量较高[4,5,6,7,8,9,10,11],冠状动脉易受心率等因素影响产生运动伪影。双源双能量CT(DECT)成像可一次性提供冠状动脉形态学和心肌血供信息,与冠状动脉造影(ICA)、单光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及心肌灌注显像(MPI)具有较好的一致性[12,13,14,15,16,17]。第二代双源CT在第一代双源CT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扫描视野,高能球管上设置了Sn能量滤过器纯化了能谱[18,19]。目前关于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一站式冠状动脉成像,结合双能量碘图诊断心肌梗死的报道文献尚少。本研究采用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扫描模式,对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站式心肌灌注及冠状动脉成像,旨在评价第二代双源CT双能量心肌灌注及冠状动脉成像的准确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