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诊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磁共振影像研究的进展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17,05(4) : 240-242.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7.04.006
摘要

临床上常以颈动脉狭窄程度作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和干预的标准,并已建立了指南。研究发现,有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致动脉狭窄并不重,但由于斑块易损不稳定,造成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达50%以上,因此易损斑块风险诊断及评估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磁共振检查(MRI)是颈动脉斑块最有效的影像学检查,不同的MRI序列对显示斑块的形态、成分及确定易损程度各有优势。笔者就颈动脉斑块MRI检查推荐的使用序列、易损斑块MRI影像学特点、MRI斑块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作一综述。

引用本文: 徐夏荫, 李建军, 赵效新.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磁共振影像研究的进展 [J/OL] . 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 2017, 05(4) : 240-242. DOI: 10.3877/cma.j.issn.2095-655X.2017.04.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册为光盘导读,随光盘赠送,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血管疾病是人类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常见的并发症是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公认的危险因素,占脑卒中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20.00%左右[1,2]。临床上常以颈动脉狭窄程度作为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和干预的标准,事实上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同侧脑卒中的发生率很低。新近研究斑块的组织学或形态学特点表明,有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致动脉狭窄并不重,但由于斑块易损不稳定,造成脑梗死的发生率较高,达50.00%以上[3]。这表明颈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不是评估临床风险的最佳方法,脑梗死发生前,对斑块内血栓或破裂等易损斑块的识别诊断更具有临床意义。近年来,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颈动脉斑块特点的研究在预测中风疾病中是非常具有潜力,尤其是高分辨率MRI检查,血管壁的分子影像学检查更能从分子水平直接研究斑块生物学进展。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