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炎的对比研究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19,06(2) : 55-60.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19.02.002
摘要
目的

比较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BRG)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相关性胃炎的差异,并探索影响原发性BRG发病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宁夏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168例慢性胃炎患者,按是否有胆汁反流及HP感染将纳入研究对象分为2组。A组为内镜诊断为BRG伴或不伴HP感染患者67例,B组为有明确的HP感染的慢性胃炎但无胆汁反流患者101例。对2组人口统计学数据、合并疾病、上消化道受累模式及病理学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A组患者年龄在61~70岁的发病人数最多,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2组患者发病年龄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男女比例接近1: 2,而B组男女比例为2: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胃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均为上腹部疼痛或不适(A组为71.64%,B组为73.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1);A组患者次最常见的症状是反酸和胃灼热(40.29%),与B组(15.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发现糖尿病、高血压、胆囊切除在A组患者的检出率均较B组明显高;体重过轻在A组患者中更常见,超重在B组患者中更常见,2组患者BM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而反流性食管炎在A组患者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对于溃疡性疾病(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则在B组中的检出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理显示化生性萎缩在A组患者中更常见,而非化生性为萎缩则在B组中更常见,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原发性BRG与HP感染相关性胃炎相比较,有相似之处,但在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合并疾病及病理学相关表现上仍有差异。女性患有反流食管炎及糖尿病、既往有胆囊切除病史与原发性BRG的发生密切相关。

引用本文: 周燕, 朱亚萍, 张雪, 等.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胃炎的对比研究 [J/OL] .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19, 06(2) : 55-60. DOI: 10.3877/cma.j.issn.2095-8765.2019.02.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刊为电子杂志,以光盘形式出版。本册应读者需求按需印刷,随光盘免费赠阅,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BRG)是指过量的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导致胃黏膜屏障被破坏,而引起的胃黏膜糜烂性、增生型炎症[1]。BRG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BRG是非胃部手术引起,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已证实其引起胃黏膜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高于单纯慢性胃炎[2]。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导致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primary bile reflux gastritis,PBRG)与HP感染相关性胃炎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合并疾病、上消化道受累模式以及病理学表现的差异。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