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06(02) : 95-99.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0.02.007
摘要
目的

分析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治疗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改良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术后即刻的栓塞结果以及术后6个月第1次的动脉瘤随访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疗效情况。

结果

43例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动脉瘤共47枚,其中2例(4.6%)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均成功栓塞。43例动脉瘤患者中1例(2.3%)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2例(4.6%)术中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术后即刻闭塞情况:Ⅰ级栓塞35例(81.4%),Ⅱ级6例(13.9%),Ⅲ级2例(4.7%);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Ⅰ级栓塞40例(93.0%),Ⅱ级2例(7.0%),1例(2.3%)复发,后期予再栓塞治疗;术后1年mRs评分为0~2分有41例(95.3%)。

结论

LVIS支架辅助下栓塞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验证。

引用本文: 王湘赣, 周洪龙, 祝新根, 等.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J/CD] .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20,06 (02): 95-99.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41.2020.02.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刊为电子杂志,以光盘形式出版。本册应读者需求按需印刷,随光盘免费赠阅,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其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1,2]。随着材料及技术的发展,使用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已与开颅夹闭手术相当,且手术时间、并发症、创伤性等均优于夹闭手术[3,4,5]。然而目前对于宽颈动脉瘤(瘤颈≥4 mm或者瘤颈/瘤体>1∶2)的治疗仍存在栓塞困难、弹簧圈容易脱出、载瘤动脉狭窄、瘤颈残留、动脉瘤易复发、再破裂出血等风险[6]。支架辅助栓塞能有效防止弹簧圈逃逸,致密填塞,起到血流导向作用[7]。经典的颅内血管支架如Neuroform、Leo、Enterprise、Solitaire等存在金属覆盖率不高的缺限[8]。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ow-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LVIS)是一种新型闭环密网编织支架(金属覆盖率达到23%),支架两端具有4个钛标记点,并有两股螺旋不透X线金属线,具有术中全程可视化释放扩张特点,且可通过支架推拉技术、支架重叠技术可以使瘤颈处得到更高的金属覆盖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43例采用LVIS辅助栓塞的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期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