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氢溴酸高乌甲素在镇痛的研究进展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6,02(6) : 377-38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16.06.009
引用本文: 黄维艳, 欧珊. 氢溴酸高乌甲素在镇痛的研究进展 [J/OL] .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6, 02(6) : 377-38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133.2016.06.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本刊为电子杂志,以光盘形式出版。本册应读者需求按需印刷,随光盘赠阅,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高乌甲素(lappaconitine,LA)又名刺乌头碱、拉巴乌头碱,是从毛茛科植物高乌头的根中提取分离的生物碱,属C18型二萜类,其临床应用的主要剂型是氢溴酸高乌甲素。研究表明,高乌甲素镇痛、抗炎、消肿、解热等作用显著,同时还具有无成瘾性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1,2,3,4]。作为一种中药类的镇痛剂,随着对其药理机制和临床研究的日益深入高乌甲素受到了医药界越来越广泛地关注[5]。本文从来源、药理作用、基础与临床应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对高乌甲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乌头是我国的传统中药,乌头根又称为炮附子,在中国和日本民间常将乌头根煎服用于祛风除湿、活血祛瘀、温里散寒、止痛[6]。1978年西北师范学院韦璧瑜发现高乌头有效成分为LA[7]。1980年,陈泗英等[8]率先从高乌头中单独分离出LA。唐希灿[9]、王锐[10]、马晓强[11]等又分别从赣乌头、甘肃狭盔髙乌头和滇西乌头中分离出LA。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