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
果糖胺与餐后血糖和血糖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杂志, 2017,03(2) : 78-8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605.2017.02.005
摘要
目的

探讨果糖胺(FA)与餐后高血糖和血糖变异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3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病例组)和在门诊体检的3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病例组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5±9)岁;对照组中,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10)岁。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在空腹状态下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FA、血肌酐、血清白蛋白和尿白蛋白排泄率水平;同时,比较动脉血糖仪反映的餐后血糖、平均餐后最高血糖(MPMG)、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每日高于10 mmol/L的曲线下面积(AUC-10)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等指标水平。两组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两组研究对象的FA与24 h平均血糖、SDBG、MPMG、AUC-10和MAGE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

结果

病例组患者的FA、SDBG、MPMG和MAGE水平分别为(3.1±1.2)(1.8±0.6)(10.4±1.4)和(4.2±1.5)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的(2.2±0.5)(1.2±0.3)(7.4±1.2)和(3.1±1.4)mmol/L(P<0.05)。对照组研究对象的FA、HbA1c与24 h平均血糖、SDBG、MPMG、AUC-10和MAGE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病例组患者的FA与24 h平均血糖、MPMG、AUC-10和MAGE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HbA1c只与24 h平均血糖呈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

对于HbA1c达标的T2DM患者而言,FA与反映餐后血糖和血糖变异性的指标呈正相关关系,是反映餐后高血糖和血糖变异性的有效指标。

引用本文: 郭宝强, 许秀丽, 刘涛, 等.  果糖胺与餐后血糖和血糖变异性的相关性分析 [J/OL] . 中华肥胖与代谢病电子杂志, 2017, 03(2) : 78-81. DOI: 10.3877/cma.j.issn.2095-9605.2017.02.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申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辑委员会的观点。

光盘如有质量问题,请向编辑部调换

血糖监测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虽然临床上的很多指标可以用来反映血糖的控制情况,但在评价单纯餐后或空腹高血糖和短期血糖控制方面仍具有局限性[1]。目前,许多研究已经证实餐后高血糖和血糖变异是糖尿病微血管[2,3]和心血管并发症[4]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这种餐后高血糖和血糖变异甚至存在于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7%的部分患者中[2],因此,为了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我们有必要监测多种血糖指标。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