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
一个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家系报告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9,40(9) : 749-749.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9.09.007
引用本文: 潘艳萍, 姚红霞. 一个红细胞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家系报告 [J] . 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9, 40(9) : 749-749. DOI: 10.3760/cma.j.issn.0253-2727.2019.09.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男,20岁,畲族,学生。患者18年前开始反复出现浓茶样尿,伴皮肤、巩膜黄染,曾到北京及广州多家医院行丙酮酸激酶活性、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酸溶血试验、Coombs试验、流式细胞术检测CD55及CD59、红细胞酶及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等溶血相关检查未见异常,没有明确诊断。长期输洗涤红细胞支持,间断去铁治疗。同卵孪生兄弟有类似病史。其父母无贫血、黄疸病史,曾行二代靶向测序检查,未发现PK基因突变。入院查体:发育正常,重度贫血貌,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全身毛囊未见异常,肝、脾肋缘下约2 cm。入院相关检查,血常规:WBC 2.94×109/L、RBC 0.98×1012/L、HGB 38 g/L、PLT 138×109/L;肝功能:总胆红素1 119 μmol/L、直接胆红素593.27 μmol/L、间接胆红素525.73 μmol/L、谷丙转氨酶153.3 U/L;铁蛋白7 761 μg/L;红细胞寿命6 d。腹部彩超:肝大、脾大,胆囊壁毛糙增厚,胆囊腔内泥沙样结石并胆泥形成。二代靶向测序:针对患者主诉,对OMIM数据库收录的所有明确致病关系的3 583个基因进行分析(包括红细胞酶缺陷相关基因),地中海贫血相关基因、红细胞膜缺陷相关基因检测。发现PKD相关基因PKLR存在双重杂合突变,分别为第10号外显子c.1524A>T(p.Leu508Phe)和c.1490C>T(p.Thr497lle)。其同卵孪生兄弟存在相同突变位点。经千人基因组数据库查询,未见该基因突变有相关致病报道。经SIFT和PolyPhen软件分析表明,这两种突变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极低,蛋白质功能预测均显示为有害,考虑为本病的致病突变。该患者诊断PKD、急性肝衰竭、胆囊结石。入院后予输洗涤红细胞纠正贫血、护肝、激素冲击及胆红素吸附等治疗,6 d后复查肝功能:总胆红素146.45 μmol/L、直接胆红素65.02 μmol/L、间接胆红素81.43 μmol/L。

讨论:

目前报道PK-LR基因突变类型包括错义突变、框架移位、剪接、终止密码子突变,其中约70%为1个错义突变合并另外1个剪切突变或终止密码突变。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依次为c.1529G>A、c.1456C>T和c.1468C>T,其中1529A以美国、欧洲中部及北欧地区最为常见,南欧部分地区以1456T常见,而1468T在亚洲最为常见。本例患者及孪生兄弟通过二代测序测出c.1524A>T(p.Leu508Phe)和c.1490C>T(p.Thr497lle)突变,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迄今为止,这两个突变基因未见相关报道,可能为今后PKD的基因诊断提供新的基因证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