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
铟化合物接触人群全血铟和血清铟检测方法及结果比较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8,36(7) : 497-500. DOI: 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8.07.004
摘要
目的

建立全血铟和血清铟的检测方法,通过两者结果比较,探讨在铟化合物接触人群中的意义。

方法

依据GBZ/T 295-2017《职业人群生物监测方法总则》、GBZ 294-2017《职业性铟及其化合物中毒的诊断》中的标准方法,用0.5%硝酸(含0.05% Triton X-100)溶液20倍稀释全血和血清样品,以20 μg/L的铑标准溶液作为内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在标准模式下分别测定某铟矿企业间接接触人群、低接触人群、高接触人群的全血和血清铟含量。

结果

本法测定的线性范围为0.00~5.00 μg/L,相关系数>0.999,全血铟方法检出限(MDL)为0.076 μg/L,定量下限(MQL)为0.26 μg/L;血清铟方法检出限(MDL)为0.06 μg/L,定量下限(MQL)为0.20 μg/L。全血、血清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8.5%~95.6%、93.0%~101%;批内精密度分别为1.3%~4.4%、1.9%~3.5%,批间精密度分别为2.4%~6.1%、2.1%~4.6%。间接接触组全血铟和血清铟无明显差异,其中血清铟有3例低于检出限,全血铟低于定量下限;低接触组、高接触组全血铟高于血清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接触组全血铟浓度比血清铟平均高一倍左右。

结论

在间接接触人群中全血铟较血清铟敏感,对于接触人群全血铟更能准确地反映内接触水平,可能在铟及其化合物健康体检中更具有参考意义。

引用本文: 闵珍, 马鲲鹏, 柯颖芬, 等.  铟化合物接触人群全血铟和血清铟检测方法及结果比较 [J] .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8, 36(7) : 497-500. DOI: 10.3760/cma.j.issn.1001-9391.2018.07.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铟主要用于制造液晶面板所需的高纯度氧化铟锡(ITO)靶材的生产及使用[1],电池行业、焊接和半导体行业也有铟及其化合物的接触。2013年12月,铟及其化合物中毒被列入我国《职业病分类和目录》第五类职业性化学中毒第55种职业病[2]。提示铟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不容忽视。我院作为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GBZ 294-2017《职业性铟及其化合物中毒的诊断》起草单位,前期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血铟,发现该方法灵敏度较低,检测速度慢。因此,我们探索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该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好,操作简便快速。同时发现在铟接触人群中全血铟和血清铟存在差异,采用ICP-MS法检测全血铟更能准确反映内接触水平。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