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钴纳米颗粒对破骨样细胞的毒性作用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中华骨科杂志, 2015,35(12) : 1253-1258.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5.12.011
摘要
目的

探讨钴纳米颗粒对破骨样细胞的毒性作用及生物学活性,分析钴纳米颗粒与骨溶解的关系。

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在体外培养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 ),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LPS)诱导为破骨样细胞,而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10、20、50、100 μmol/L)钴纳米颗粒和氯化钴,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对LPS诱导24 h后的破骨样细胞进行分组,即钴纳米颗粒组(10、20、50、100 μmol/L浓度)、氯化钴组(10、20、50、100 μmol/L)和空白对照组,于2、4、8、24、48 h分别用4种浓度的钴纳米颗粒与氯化钴分别干预破骨样细胞进行甲基噻唑基四唑(methyl thiazolium tetrazolium, MTT)生物活性实验,同时使用Q-PCR法测定CA Ⅱ、Cat K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

随浓度(10、20、50、100 μmol/L)及作用时间(2、4、8、24、48 h)的增加,钴纳米颗粒与氯化钴对破骨样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增加,并呈时间、浓度依赖关系,其中钴纳米颗粒对破骨样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高于氯化钴。不同浓度(10、20、50、100 μmol/L)钴纳米颗粒与氯化钴用的CA Ⅱ、Cat K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空白对照组减少,但钴纳米颗粒在10~50 μmol/L浓度,对破骨样细胞CA Ⅱ、Cat K的相对表达量增加,而氯化钴则减少。

结论

不同浓度钴纳米和氯化钴对破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均有抑制作用,且钴纳米颗粒较氯化钴作用更显著,当钴纳米颗粒浓度在10~50 μmol/L时,对破骨细胞CA Ⅱ、Cat K的相对表达量有增加趋势,而同浓度下氯化钴则抑制。

引用本文: 刘雅克, 王伟, 叶俊, 等.  钴纳米颗粒对破骨样细胞的毒性作用及生物学活性的研究 [J] . 中华骨科杂志,2015,35 (12): 1253-1258.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5.12.01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人工关节置换从设计应用、改进、再应用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关节疾病的标准手术之一。如今,在发达国家,人工关节置换术已经成为对严重的髋、膝关节病变施行外科重建的常规手术方法,主要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