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论著
保留双侧半棘肌的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疾患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3) : 153-161.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7.03.004
摘要
目的

评价经肌间隙保留双侧半棘肌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疾患的疗效。

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自行改良设计的经肌间隙保留双侧半棘肌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慢性压迫性颈椎疾患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35~75岁,平均(57.22±10.75)岁。手术节段为C3~C6。同一时间段内采用C3~C6保留棘上韧带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同类患者32例、C3~C7传统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同类患者35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诊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活动度、轴性症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评分、颈部功能障碍评分(the 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和并发症情况。

结果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随访时间、疾病类型、术前颈椎活动度和颈椎曲度、手术时间和出血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传统手术组颈椎活动度和颈椎曲度分别为34.38°±7.96°和11.89°±7.70°,较术前明显丢失(P<0.05);保留半棘肌组分别为38.41°±7.33°和14.60°±8.56°,保留棘上韧带组分别为37.63°±4.91°和14.34°±8.02°,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丢失,且大于传统手术组(P<0.05)。末次随访时,三组JOA评分和N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保留半棘肌组和保留棘上韧带组疼痛VAS评分较术前改善;三组间JOA评分及其改善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VAS和NDI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留半棘肌组的疼痛VAS和NDI评分更小。患者术后早期均有颈部疼痛症状,随访期间19例(19%)出现轴性症状,其中保留半棘肌组2例(6%)、保留棘上韧带组5例(16%)、传统手术组12例(34%),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出现C5神经麻痹4例(4%),其中保留半棘肌组1例(3%)、保留棘上韧带组1例(3%)、传统手术组2例(6%)。随访期间无脑脊液漏、脊髓损伤、切口感染、椎板塌陷、术后再关门、内固定脱落及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

经肌间隙保留双侧半棘肌的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由于保留了颈椎后方肌肉韧带复合体,不仅能够获得更好的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有助于维持颈椎曲度和活动度,轴性症状发生率较其他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更低。

引用本文: 曹锐, 梁卫东, 安忠诚, 等.  保留双侧半棘肌的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疾患 [J] . 中华骨科杂志,2017,37 (3): 153-161.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7.03.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广泛应用于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和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术后并发症也逐渐被关注。传统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需从两侧广泛剥离肌肉,切除韧带及部分骨组织,对颈椎稳定性及完整性造成破坏。由于组织瘢痕化、粘连与失功能,患者术后易出现颈部疼痛、僵硬、后凸畸形、活动度减小,甚至引起迟发性神经脊髓损害等一系列问题[1,2]。其中以术后长期颈部和肩背部疼痛伴酸胀、僵硬、沉重感及肌肉痉挛为最常见的表现,1996年Bydon首次将上述临床表现定义为轴性症状。文献中其发生率约为45%~86%,严重时甚至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3,4,5]。因此,减少颈后肌肉韧带复合体损伤、维持颈椎稳定性对减少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