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论著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开门侧不同固定方式的疗效比较
中华骨科杂志, 2017,37(8) : 449-456.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7.08.001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12月至2012年6月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21例,根据开门后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微型钛板固定组96例、丝线悬吊固定组66例、锚钉悬吊固定组59例。临床疗效评价采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脊髓致压程度、颈椎活动度、开门角度、脊髓后移距离及术后并发症等。

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均超过2年。三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及术后2年JOA评分、JOA评分改善率、脊髓后移距离、脊髓致压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后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比较,丝线悬吊固定组(12.1%)与锚钉悬吊固定组(11.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2.1%)明显低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6个月丝线悬吊固定组(65%、82%)与锚钉固定组(61%、82%)门轴侧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3、6个月门轴侧融合率(90%、98%)均明显高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丝线悬吊固定组和锚钉悬吊固定组术后6个月再关门发生率、颈椎总活动度丢失量、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型钛板固定组术后6个月再关门发生率、颈椎总活动度丢失量、轴性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以上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采用微型钛板固定开门侧可以达到充分脊髓减压,获得满意神经功能改善率;与传统丝线或锚钉悬吊固定相比,微型钛板固定更有利于门轴侧骨性愈合以防止再关门,也可明显减少术后颈椎活动度的丢失,降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引用本文: 郝喜荣, 赵轶波, 陆向东, 等.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开门侧不同固定方式的疗效比较 [J] . 中华骨科杂志, 2017, 37(8) : 449-456.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7.08.001.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expansive open-door laminoplasty)是由Hirabayashi等[1]报告,目前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狭窄症及后纵韧带骨化症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疗效[2,3]。但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并发症,如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s, AS)、C5神经根麻痹、椎板开门角度丢失或"再关门"及门轴侧融合率均成为影响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为此,许多学者不断改进单开门的内固定技术,从传统丝线悬吊的弹性固定,到相对刚性的锚定悬吊固定[4],再到微型钛板的"刚性"固定[5]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