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中华骨科杂志, 2018,38(3) : 186-192.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8.03.009
摘要

骨缺损通常由创伤、感染及骨肿瘤导致。目前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牵张成骨技术、带血管蒂骨移植技术及截肢等。各种方法因手术适应证不同、手术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表现出其固有的局限性。Masquelet技术的出现为解决骨缺损提供了一个简单安全、更具成本效益比的解决方案。Masquelet技术主要包括体内形成诱导膜和诱导膜内植骨两个步骤:对骨缺损部位彻底清创,清除感染及坏死组织,对骨折进行足够稳定的固定,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骨水泥填充骨缺损部位,感染性骨缺损需根据感染部位细菌培养药敏结果使用含敏感抗生素的骨水泥;第一次手术后6~8周,纵行切开诱导膜,小心移除骨水泥,填充自体松质骨并缝合诱导膜。大量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发现,诱导膜是一种高度血管化、富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等多种生长因子的生物膜,可促进骨的再生及修复。Masquelet技术可以有效治疗多个部位的创伤后骨缺损、感染性骨缺损、肿瘤切除后骨缺损、先天性胫骨假关节,也可为颌面外科解决骨缺损问题提供治疗思路。Masquelet技术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再发感染、移植骨吸收、骨不连及假关节形成等。通过对Masquelet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提供理论指导。

引用本文: 蔡成阔, 舒衡生. 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J] . 中华骨科杂志, 2018, 38(3) : 186-192.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8.03.009.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严重长管状骨缺损通常指大于骨周径50%或长度超过2 cm的骨缺损[1,2,3],通常由创伤、感染及骨肿瘤所致。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自体骨移植、同种异体骨移植、牵张成骨技术、带血管蒂骨移植技术及截肢等[4,5,6,7,8,9]。各种方法因手术适应证不同、手术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表现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例如带血管蒂骨移植技术需要精准解剖分离供区骨质及血管蒂、受区常发生应力性骨折、显微外科技术学习曲线较长等[10,11];牵张成骨技术治疗周期长,最终疗效影响因素较多,且存在较高的对合骨端不愈合现象,部分病例后期需要行搬移区的皮肤修整[12,13,14]。2000年,法国医生Masquelet等[15]首次报告了骨诱导膜技术修复长管状骨大段骨缺损,获得满意疗效。之后有多项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了该技术在治疗高能量创伤、骨髓炎及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中的作用。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