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经皮内镜技术
腰椎经皮内镜手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中华骨科杂志, 2018,38(8) : 497-503.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8.08.006
摘要
目的

总结腰椎经皮内镜手术后疗效不佳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手术失败的原因。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因腰椎疾患接受经皮内镜手术后出现疗效不佳患者的相关资料。疗效不佳定义为:①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无缓解需即刻行再次手术者;②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加重,需即刻行再次手术或经保守治疗1~3个月无缓解需行再次手术者;③术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新发症状者;④术后3个月以上随访,仍存在腰部中、重度疼痛(VAS评分>5分),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者;⑤术后即刻症状缓解,随访中症状复发,影像学显示原手术节段同侧复发需行再次手术者。共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20~81岁,平均(46±11)岁。腰椎间盘突出症43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单节段42例,双节段4例。初次手术方式包括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y discectomy,PTE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interlamina endoscopy discectomy,PIED)。接受过1次经皮内镜手术者45例(PTED 41例,PIED 1例,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术3例),2次经皮内镜手术者1例(PTED)。

结果

诊断失误或不明确10例(股骨头坏死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漏诊脊髓型颈椎病1例;焦虑型抑郁症1例;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例;术前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不符,最终诊断不明确且术后症状无缓解者3例);手术适应证掌握不佳10例(术前单纯腰痛、无下肢症状行PTED术后出现中、重度腰痛症状加重或无改善6例;相邻同侧责任节段未处理,术后短期症状加重者1例;重度腰椎中央椎管狭窄选择经椎间孔减压,术后疗效不佳3例);手术技术导致疗效不佳者12例次(出口根损伤1例,即前述漏诊颈椎病者;椎间盘残留11例);术后3个月以上症状复发9例(PTED 8例,PIED 1例);术后顽固性腰痛6例(均为PTED,术后下肢症状缓解满意,但出现中、重度腰痛且持续6个月以上)。

结论

腰椎经皮脊柱内镜手术后疗效不佳原因主要包括术前诊断及手术适应证掌握不佳、突出椎间盘切除不彻底及复发等多种因素。提高诊断、适应证选择水平及手术技术,有利于提高手术疗效。

引用本文: 刘新宇, 原所茂, 田永昊, 等.  腰椎经皮内镜手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J] . 中华骨科杂志,2018,38 (8): 497-503.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8.08.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自1934 Mixter和Barr[1]首先报告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以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式日新月异,逐步出现了显微镜下经通道髓核摘除术、椎间盘镜下及经皮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等一系列改良或微创手术方式。1988年,Kambin首次报告了突出髓核的镜下影像。随着脊柱内镜的进一步改进,Yeung和Tsou[2]以及Hoogland等[3]先后报告了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endoscopic discectomy,PLED)的临床疗效。PLED目前主要包括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y discectomy,PTE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interlamina endoscopy discectomy,PIED)。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手术器械、导航技术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4,5]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