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论著
分区椎板切除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中华骨科杂志, 2018,38(13) : 778-786.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8.13.002
摘要
目的

探讨分区椎板切除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安全性及其疗效。

方法

2011年1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分区椎板切除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41~76岁,平均(55.0±8.1)岁。病程1~123个月,平均16.5个月。根据胸椎黄韧带解剖特征及骨化病理过程提出"分区"的概念,将每一减压节段自定义划分为"安全区"、"过渡区"及"危险区"。随着由"安全区"至"危险区"黄韧带骨化程度加重,椎管容积逐渐缩小,因此采取相应不同的手术策略依次进行减压操作,即术中首先切除"安全区",探查、指导"过渡区"减压,孤立、游离"危险区"并锐性切除。手术前后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11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状态,以术后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

34例患者共行黄韧带骨化减压83个节段,上胸段(T1~T4)5个节段(6.0%),中胸段(T5~T8)8个节段(9.6%),下胸段(T9~L1)70个节段(84.4%)。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40个月,平均(21.7±9.9)个月。JOA评分由术前平均(5.3±2.0)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8.8±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66,P=0.001)。JOA评分改善率11%~100%,平均为63.2%±24.7%,优15例(44.1%),良11例(32.4%),可8例(23.5%),优良率为76.5%。12例发生脑脊液漏,术中均未行硬膜缺损修补,严密缝合肌层及筋膜,术后6~8 d脑脊液漏自行停止;2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经清创及抗生素治疗,均完全愈合;1例患者因发生术后硬膜外血肿而出现胸脊髓暂时性不完全性麻痹,给予急诊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结论

分区椎板切除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具有操作安全、减压彻底等优点,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手术治疗提供一个有效技术。

引用本文: 王庆德, 梅伟, 张振辉, 等.  分区椎板切除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 [J] . 中华骨科杂志,2018,38 (13): 778-786.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8.13.002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胸椎黄韧带骨化是引起胸椎管狭窄最常见原因之一,约占其发病人群的61%,导致相应椎管狭窄、脊髓压迫,进而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甚至截瘫[1]。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及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关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报道在不断增加[2]。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其在亚洲人群尤为多发[3,4]。黄韧带骨化通常呈进展性、保守治疗无效,手术干预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5]。手术方式以椎管后壁切除减压为主,目前常用的术式有:椎板漂浮减压法、椎板分层摘除法[6]、层揭薄化法[7]和"揭盖式"椎管后壁切除法等[8]。其中"揭盖式"整块椎管后壁切除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部分病例椎板掀起困难,容易出现术中硬膜损伤、术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在一些严重的黄韧带骨化中骨化结节与硬膜囊之间几乎没有间隙,任何不恰当的牵拉或震动均可能造成脊髓损伤。为此,对于胸椎管内受压节段脊髓如何进行更安全、有效地减压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