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内镜技术
腰椎经皮内镜治疗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中华骨科杂志, 2018,38(16) : 988-995.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8.16.004
摘要
目的

探讨腰椎经皮内镜手术治疗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的手术技巧及其临床疗效。

方法

2010年2月至2014年4月期间采用经皮内镜手术治疗的连续69例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研究,男36例,女33例;年龄16~56岁,平均(31.33±8.27)岁。术中通过加大初始穿刺角度,先经神经根腹侧进入椎间隙,再逐级移动导棒尖端至突出物顶部的方法置入工作套管。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即刻、术后3、12、24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腰痛和下肢痛程度。术前、术后3、24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估腰椎功能状态,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期间行腰椎动力位X线、CT、MR检查观察手术节段是否出现不稳及复发情况,记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所有患者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均被成功摘除,无术中转为开放手术或再次翻修病例。所有患者均得到24个月以上的随访。术后即刻、3个月、12个月、24个月随访腰痛及腿痛VAS评分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值均<0.01);术后3个月、24个月随访JOA评分明显较术前提高(P值均<0.01);术后3个月、24个月随访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1)。末次随访时优22例(31.88%)、良44例(63.77%)、可3例(4.35%),优良率为95.65%。1例患者出现硬膜囊损伤,给予对症治疗后2周痊愈出院。术后随访期间内(2年)未发现腰椎失稳及手术节段复发。

结论

穿刺角度的改良及导棒逐级由椎间隙向椎管内移动可有效降低穿刺及工作套管放置过程中的神经根刺激与损伤,明显提高腰椎经皮内镜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经皮内镜下对后纵韧带的处理可有效减少复发率,且对脊柱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引用本文: 张健, 张为, 王亚朋, 等.  腰椎经皮内镜治疗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J] . 中华骨科杂志,2018,38 (16): 988-995.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8.16.00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按其位于椎管内的解剖区域划分,可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中央型、旁中央型、椎间孔型和极外侧型[1,2]。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cent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 CLDH)是指突出或脱出物位于椎管前方中央处(即两侧椎弓根内界1/3),并压迫硬膜囊[1],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占腰椎间盘突出症的3.6%[3]。中央型突出参照Bärlocher等[4]研究,包括中央型椎间盘脱出(central massprolaps,CMP)是指突出的髓核组织侵占超过椎管的50%,以及包容型中央型椎间盘突出(contained central disc herniation,CCDH)是指突出的髓核组织侵占未超过椎管的50%,并且紧贴后纵韧带。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单纯下腰痛,伴或不伴单、双侧下肢神经症状,可交替发作;也可有间歇性跛行等椎管狭窄表现;严重者可出现会阴区感觉异常,二便功能及性功能障碍等马尾综合征表现。由于突出物位置的特殊性,全椎板切除成为治疗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传统手术方式。研究表明全椎板切除手术对椎旁肌损伤大、对后柱结构破坏多,严重影响腰椎结构的稳定性,增加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5]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