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与肢体重建
Ilizarov技术结合肌腱转移治疗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
中华骨科杂志, 2019,39(1) : 45-51.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9.01.007
摘要
目的

探讨使用Ilizarov技术结合肌腱转移治疗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2月,使用Ilizarov技术结合肌腱转移治疗11例(14足)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8足),女5例(6足);年龄12~36岁,平均21.6岁;Diméglio分级,Ⅱ级8足,Ⅲ级6足;同期行Ilizarov技术和肌腱转移术者7例(10足),分期手术者4例(4足)。分期手术者一期行跟腱延长、跖筋膜松解、安装外固定架缓慢矫正畸形,二期行肌腱转移术,手术间隔20~32 d,平均26.5 d。术后在负重踝关节侧位X线片上测量胫距角及在Saltzman位X线片上测量胫跟角,并与术前比较;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术后功能;采用SF-36量表评价生活质量;采用ICFSG评分评价术后疗效。

结果

1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0个月;马蹄内翻足畸形均得到有效矫正。踝关节活动:背伸由术前-19.9°±14.8°增加至末次随访时2.7°±1.6°,跖屈由术前38.5°±12.8°减小至末次随访时21.0°±9.2°。末次随访时Diméglio分级,Ⅰ级13足,Ⅱ级1足。胫距角由术前平均122.2°±16.6°下降至末次随访时100.8°±4.8°;胫跟角由术前平均-25.2°±9.2°增加至末次随访时-3.7°±2.8°。术前和末次随访时AOFAS踝与后足评分分别为(63.9±12.7 )分和(85.2±9.7 )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7,P<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SF-36评分分别为(50.1±8.4 )分和(63.7±8.1)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0,P<0.05)。末次随访时ICFSG评分为3~16分,平均6.6分;其中优7足,良6足,可1足,优良率为92.9%(13/14 )。

结论

使用Ilizarov技术结合肌腱转移术可成功矫正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近期疗效满意。

引用本文: 沈义东, 舒衡生, 王爽, 等.  Ilizarov技术结合肌腱转移治疗僵硬性马蹄内翻足畸形 [J] . 中华骨科杂志, 2019, 39(1) : 45-51.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9.01.007.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马蹄内翻足畸形是踝关节跖屈、后足内翻,同时可能合并前足内收及足弓增高的一种复杂的足部畸形。其致病原因很多,包括先天性疾病、创伤及烧伤瘢痕挛缩等[1,2]。根据踝关节及距下关节的活动度不同,可将马蹄内翻足畸形分为柔软型和僵硬型。柔软型的特点是畸形较轻,手法可矫正大部分踝关节跖屈及距下关节内翻畸形。僵硬型的特点是畸形严重,踝关节跖屈与距下关节内翻畸形明显,当手法背伸外翻足时畸形僵硬固定;此型常见于儿童复发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或继发于创伤、烧伤和肢体延长后的马蹄内翻足畸形,治疗难度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