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论著
Ilizarov技术结合腓肠神经或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伴创伤后马蹄足畸形
中华骨科杂志, 2019,39(5) : 305-312.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9.05.008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腓肠神经或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伴创伤后马蹄足畸形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8年1月采用Ilizarov技术结合腓肠神经或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治疗21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伴创伤后马蹄足畸形患者资料,男17例,女4例;年龄26~65岁,平均43.9岁;软组织缺损面积6 cm×5 cm~10 cm×9 cm;软组织缺损距手术时间2.5~240.0个月;马蹄足畸形平均-38.9°(范围,-25°~-66°),平均活动度7.1°(范围,0°~18°)。21例患者均行Ilizarov外固定结合腓肠神经或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术,术后2周开始调整外固定架,逐渐缓慢矫正马蹄足畸形。术后随访皮瓣成活情况,并根据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组(International Club Foot Study Group, ICFSG)评分标准评价马蹄足畸形矫正情况。

结果

21例患者中,应用腓肠神经皮瓣15例,隐神经皮瓣6例;皮瓣大小7 cm×6 cm~11 cm×10 cm。其中17例一期行皮瓣转移,4例于初次皮瓣切取回植术后2周行皮瓣延迟转移(3例采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例采用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1例患者术后获得8~96个月,平均20.3个月随访,其中19例皮瓣术后完全成活,2例腓肠神经皮瓣远端边缘浅层坏死,经切痂、清创、换药后顺利愈合。4例患者外固定期间出现针道浅表感染,经换药及口服抗生素后治愈。所有患者马蹄足畸形均得到矫正,末次随访时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平均22°(范围,8°~38°),ICFSG评分(5.67±3.09)分,较术前(30.81±3.63)分明显减小,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15,P=0.035);其中优13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5.24%(20/21)。末次随访时,无一例感染复发,患足畸形矫正,均能正常足跟着地行走。

结论

应用Ilizarov外固定结合腓肠神经或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转移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伴创伤后马蹄足畸形,可同时兼顾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和马蹄足畸形的矫正,疗效确切。

引用本文: 王爽, 舒衡生, 石博文, 等.  Ilizarov技术结合腓肠神经或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伴创伤后马蹄足畸形 [J] . 中华骨科杂志, 2019, 39(5) : 305-312.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9.05.008.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踝周及足背部皮肤菲薄,皮下脂肪少而疏松,滑动度大,其下肌腱结构多且浅表,外伤易致皮肤脱套及后续坏死、肌腱及骨组织外露;足跟部负重区皮肤极厚,垂直皮肤方向有众多细小而坚韧的纤维分隔脂肪垫并与足底腱膜和跟骨相连,可承受行走过程中的压力及剪切力,有效防止滑动及吸收震荡,同时足跟部皮肤拥有与之相对应的感觉功能及耐磨特性[1]。因此,一旦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则替代困难,常导致难治性感染及创面迁延不愈。而对于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同时合并创伤后马蹄足畸形患者的治疗就更加困难[2,3]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