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病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平山病的中期临床疗效
中华骨科杂志, 2019,39(8) : 474-484.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9.08.005
摘要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融合或非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平山病的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

2008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平山病患者29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23例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融合组和非融合组。融合组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15~29岁,平均(17.92±0.61)岁。非融合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15~23岁,平均(19.18±1.14)岁。临床指标包括两组患者的握力、肌萎缩及手功能密歇根评分,影像学指标包括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生理曲度指标(中立位颈椎曲度、颈椎最大屈曲角、颈椎活动度、屈曲位下颈椎相邻椎体曲度),以及中立位MRI测量脊髓横截面积。应用统计分析进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握力、手功能密歇根评分、颈椎生理曲度指标、中立位MRI脊髓横截面积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融合组患者随访38~103个月,平均(55.92±4.68)个月;非融合组患者随访40~95个月,平均(59.00±5.0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的伸指震颤、寒冷麻痹均有减轻,但融合组2例、非融合组3例症状未完全消失。末次随访时融合组握力平均为(17.47±5.6)kg,非融合组为(17.40±4.58)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融合组手功能密歇根评分由术前(10.27±0.4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6.64±0.24)分,非融合组由术前(9.25±0.35)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6.83±0.24)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均较术前恢复,而颈椎最大屈曲角、颈椎活动度、屈曲位下颈椎相邻椎体曲度均较术前减少,但两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屈曲位MRI两组均显示原有的硬脊膜前移及脊髓前方压迫征象减轻,中立位MRI C6、C7节段脊髓横截面积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加,但C6、C7节段脊髓横截面积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融合组术后3年发生2例钢板松动,而融合组无松动病例。

结论

颈椎前路融合或非融合内固定术均可限制平山病患者的颈椎过度前屈,减轻受压颈髓的萎缩,缓解上肢远端肌萎缩的病程进展,可作为平山病的治疗方式;非融合内固定联合颈托制动中期疗效可靠。

引用本文: 方心俞, 章宏杰, 张翀景, 等.  颈椎前路手术治疗平山病的中期临床疗效 [J] . 中华骨科杂志,2019,39 (8): 474-484.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9.08.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HD)又称青少年上肢远端肌萎缩症(Juvenile muscular atrophy of the distal upper extremity),是由日本学者平山惠造首先报告,以青少年男性缓慢起病的不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1]。平山病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目前的主流病因假说为Hirayama提出的"脊髓动力学说",即日常生活中的反复屈颈动作导致颈段硬脊膜前移、脊髓受压或血液循环障碍使颈髓运动神经元受到损害[2,3,4]。影像学研究也显示平山病患者颈椎屈曲位X线片屈曲幅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屈曲位MRI可显示硬膜囊后壁前移、下段颈髓受压及血管留空征等特殊表现,进一步印证了"脊髓动力学说"[2,5]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