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
一个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大家系的临床特点及致病基因分析
中华骨科杂志, 2020,40(2) : 97-102.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20.02.005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一个5代疑似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multiple epiphyseal dysplasia,MED)的大家系(患者17例)进行临床特征分析和致病基因的筛查,为遗传咨询和产前分子诊断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采集家系成员病史,一般体检、关节、髋部X线片资料;收集该家系外周血样,提取样本DNA,靶向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对先证者DNA临床全外显子进行测序,使用Next Gene软件对测序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进一步利用Ingenuity软件对存在的突变进行功能注释,寻找先证者致病突变。针对可疑突变,PCR和Sanger测序对家系其他成员DNA样本进行验证。

结果

该家系共5代,现存家系成员38人,系谱分析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家系共有患者17例,其临床表现为:幼时出现走路姿势异常,后出现髋关节及膝关节疼痛,X线有典型骨骺发育不良病理改变。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后,筛选出先证者(Ⅳ-3)软骨低聚物基质蛋白(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基因c.1153G>A(p.Asp385Asn)错义杂合突变,该突变导致其编码蛋白的第385位天冬氨酸被天冬酰胺替代。先证者家系其他成员符合基因型与表型共分离。

结论

COMP基因c.1153G>A错义杂合突变是导致该MED家系患者发病的分子机制,该突变首次在大家系中被报道,进一步明确了COMP基因c.1153G>A突变的致病性,有利于家系患者的进一步的诊治,也为产前诊断提供了实验依据。

引用本文: 娄桂予, 祁娜, 杨科, 等.  一个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大家系的临床特点及致病基因分析 [J] . 中华骨科杂志, 2020, 40(2) : 97-102.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20.02.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多发性骨骺发育不良(multiple epiphyseal dysplasia,MED;MIM 132400)是一种遗传性骨软骨发育不良疾病,发病率约为1/20 000[1],是由于软骨细胞外基质结构蛋白及细胞膜转运蛋白等缺陷引起的软骨和骨骼疾病。目前,已知MED的致病基因有6种,MED遗传方式包括外显完全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已发现的6种与该疾病有关的基因:软骨寡聚物基质蛋白基因(cartilage oligomeric matrix protein,COMP)、COL9Al、COL9A2、COL9A3、Matrilin-3以及DTDST基因,其临床表现和遗传方式具有显著的遗传异质性。COMP基因突变所致约占所有MED发病率的50%,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3]COMP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9p13.1l,大小约为26 kb,共含19个外显子,编码757个氨基酸。该基因突变还可导致假性软骨发育不全(MIM177170),是常染色体显性短肢侏儒病。两者均表现为短肢、短身材,早发性关节炎。虽然假性软骨发育不全临床表现更加严重,其导致严重身材矮小,病理改变涉及脊柱和肢体,但此两种疾病极易混淆[4,5]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