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论文
术中透视与术后CT测量泰勒空间支架安装参数的精准度比较研究
中华骨科杂志, 2020,40(05) : 285-293.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20.05.005
摘要
目的

比较术中透视与术后CT测量泰勒空间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安装参数的精准度和术后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7年12月,采用TSF治疗膝关节周围畸形患者资料,根据测量安装参数不同方法分为透视组(通过术中透视测量获得安装参数)和CT组(通过术后CT测量获得安装参数)。其中透视组33例(35侧),男23例(23侧),女10例(12侧);年龄(36.4±11.6)岁;22例(24侧)行单纯胫骨高位截骨矫形,5例(5侧)行股骨远端截骨矫形,6例(6侧)同时行股骨远端和胫骨高位截骨矫形。CT组30例(30侧),男19例,女11例;年龄(36.9±13.8)岁;22例行单纯胫骨高位截骨矫形,5例行股骨远端截骨矫形,3例同时行股骨远端和胫骨高位截骨矫形。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外固定时间、电子处方数量及畸形矫正时间、机械轴偏移距离(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 angle,MPTA)、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mechanical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及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

6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9个月(范围,12~60个月)。透视组和C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9±9.1)min和(79.2±10.8)min,电子处方数量为(1.4±0.6)个和(1.2±0.4)个,畸形矫正时间为(19.4±3.6)d和(16.0±4.4)d,以上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03,2.042,3.440;均P<0.05)。透视组和CT组外固定时间分别为(4.8±0.9)个月和(4.6±0.9)个月,MAD为(4.3±2.1)mm和(4.0±1.9)mm,MPTA为88.5°±1.9°和87.8°±1.7°,mLDFA为89.2°和88.6°,膝关节ROM为122.4°±3.9°和122.7°±3.4°,HSS评分为(90.0±3.6)分和(91.1±2.9)分,以上各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视组22侧肢体通过一个电子处方获得畸形矫正,13侧肢体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电子处方获得畸形矫正,CT组25侧肢体通过1个电子处方获得畸形矫正,5侧肢体通过两个电子处方获得畸形矫正,两组患者均对最终的矫形效果满意。两组无一例发生手术切口部位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

结论

透视法和CT扫描法均可以获得TSF的安装参数,进而矫正膝关节周围畸形,疗效均满意;但CT法测量安装参数更精准,手术时间更短及电子处方数量更少。

引用本文: 石博文, 王晓亮, 张克刚, 等.  术中透视与术后CT测量泰勒空间支架安装参数的精准度比较研究 [J] . 中华骨科杂志,2020,40 (05): 285-293.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20.05.00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泰勒空间支架(Taylor Spatial Frame,TSF)由两个金属环和6根带有万向铰链的可伸缩螺杆连接组成,是传统Ilizarov环形支架的改良支架,可以精准矫正空间六轴畸形[1]。使用传统的Ilizarov环形支架矫正复杂畸形时,术者必须精准确定铰链的位置和旋转轴的方向,甚至在治疗过程中需变换支架整体构型,故技术要求较高[2]。而TSF仅需调节6根螺纹杆的长度,无需增加元件或变换支架构型便可同时矫正成角、旋转、横移畸形[3]

TSF操作简单、方便调节、学习曲线短,被广泛应用于创伤骨折[4]、骨折不愈合[1]、先天及后天畸形的治疗[5],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理论上TSF矫形的精度可达1/1000000英寸和1/10000°[6],临床中手动调节螺杆的误差约为1 mm和1°[7]

使用TSF时需要向配套的电脑软件输入畸形参数(骨性畸形角度)、安装参数和支架参数(包括支架型号和伸缩螺杆长度),共13个[8],然后计算生成电子处方,临床医生按电子处方调节支架,可精准矫正畸形。畸形参数通过测量术前X线片和临床查体获得;支架参数无需测量,只需将使用支架的型号及螺杆长度输入电脑软件;安装参数是参考环圆心与原点(origin point)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包括正位的内外偏移、侧位的前后偏移、轴位的远近偏移和旋转偏移,一般将畸形的顶点或截骨线水平骨干的中点作为原点(图1)。安装参数需测量才能获得。安装支架时应尽量将参考环固定在中立位,轴向旋转偏移为0°[6]。文献报道,1/3的患者通过1次电子处方调节支架后仍存在残留畸形[9,10],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安装参数测量不准确[11]。对仍存在残留畸形者,需将残留畸形参数输入电脑软件,再次出具电子处方以矫正残留畸形;然而,这会使患者多次接受X射线,并使其治疗时间延长[11]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参考环圆心与原点的空间位置关系 A 正位,参考环圆心相对于原点可能偏向内侧或外侧 B 侧位,参考环圆心相对于原点可能偏向前侧或后侧 C 轴位,参考环圆心相对于原点可能偏向近侧或远侧
点击查看大图
图1
参考环圆心与原点的空间位置关系 A 正位,参考环圆心相对于原点可能偏向内侧或外侧 B 侧位,参考环圆心相对于原点可能偏向前侧或后侧 C 轴位,参考环圆心相对于原点可能偏向近侧或远侧

2006年,Rozbruch等[12]首先报告采用透视法测量TSF的安装参数,术者需要在术中组装元件,并将其连接在参考环上,再使用"C"型臂X线机透视,分别测量正位和侧位两个平面参考环圆心与原点之间的距离,虽无需特殊设备术中即可获得数据,但需要反复透视,增加手术时间。2011年,Kucukkaya等[11]报告采用CT测量TSF的安装参数,即术后5 d内对患肢行CT扫描,在放射科CT工作站对图片进行处理和测量,以参考环的圆心为中心建立空间坐标轴,测量原点在正位(X轴)、侧位(Y轴)与圆心之间的偏移距离。此方法可以精准测量安装参数、减少残余畸形和反复投照X线片的次数。

2012年,我们曾报告采用术中透视法测量TSF的安装参数并对膝关节畸形进行矫正,术后畸形矫正优良率为100%[8]。自2013年起,我们按照Kucukkaya等[11]报告的方法,通过术后CT扫描测量安装参数。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这两组病例资料,并进行比较,目的是:①比较透视法与CT扫描法测量TSF安装参数的精准度;②从临床及影像学方面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③评价术后CT法测量安装参数的优势。

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膝关节周围骨性畸形;②采用TSF治疗且术后使用CT法测量支架安装参数;③采用TSF治疗且术中使用透视法测量支架安装参数作为对照;④主要评价指标为畸形矫正情况和膝关节功能;⑤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

排除标准:①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或胫骨近端内侧角较正常值<5°;②伴有严重内科疾病,无法耐受手术;③长期服用激素;④随访资料不完整,随访时间不足1年。

二、一般资料

2006年6月至2017年12月,治疗膝关节周围骨性畸形患者120例,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63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获得安装参数的方法又分为透视组和CT组。

透视组,即通过术中透视测量获得安装参数,33例(35侧),男23例(23侧),女10例(12侧);年龄(36.4±11.6)岁(范围,15~62岁)。其中22例(24侧)行单纯胫骨高位截骨矫形,5例(5侧)行股骨远端截骨矫形,6例(6侧)同时行股骨远端和胫骨高位截骨矫形(股骨侧畸形均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

CT组,即通过术后CT测量获得安装参数,30例(30侧),男19例,女11例;年龄(36.9±13.8)岁(范围,16~64岁)。其中22例单纯行胫骨高位截骨矫形,5例行股骨远端截骨矫形,3例同时行股骨远端和胫骨高位截骨(股骨侧畸形均采用单边外固定支架固定)。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畸形部位、成角畸形度数、机械轴线偏移距离(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MAD)、膝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术前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膝关节功能评分[1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1),两组具有可比性。

点击查看表格
表1

透视组和CT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表1

透视组和CT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例数(侧数)男/女年龄(±s,岁)胫骨/股骨成角畸形(±s,°)MAD(±s,mm)膝关节ROM(±s,°)HSS评分(±s,分)
透视组33(35)23/1036.4±11.630/514.6±4.547.0±15.6123.6±3.872.1±5.9
CT组30(30)19/1136.9±13.825/514.3±4.045.2±18.2125.8±5.471.9±5.5
统计量-χ2=0.286t=-0.150χ2=0.070t=0.340t=0.415t=-1.977t=0.127
P-0.5930.8810.7910.7350.6790.0520.899

注:MAD为机械轴线偏移距离,ROM为活动范围,HSS评分为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评分

三、手术方法

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如果畸形位于胫骨,首先行腓骨中上段截骨,再行小腿近端参考环固定。小腿近端选用2/3环,在胫骨平台关节面下约1.5 cm水平,平行于关节面交叉打入两枚橄榄针,拉张后固定在近端2/3环上,使用两枚直径5 mm的半针增加环的稳定性。通过透视法测量支架的安装参数。小腿远端使用全环,同样使用两枚橄榄针和两枚半针固定金属环。按照术前预先确定的胫骨截骨位置,纵行切开切口长约2 cm,先使用电钻钻孔,再使用骨凿截断胫骨。透视下确认截骨端完全离断。如果畸形来自股骨,则在股骨远端选用2/3环作为参考环,近端使用全环。在股骨髁上截骨,截骨方法与胫骨相同。

CT组患者均不在术中测量支架安装参数,其余操作步骤与透视组相同。

四、安装参数的测量
(一)透视组

分别在前后位和侧位两个平面测量金属环圆心与畸形原点之间的距离。以直径155 mm的2/3环作为参考环为例(图2A)。首先将1枚螺母置于1根180 mm的螺纹杆的中点,再将这根螺纹杆的两端分别连接1个4孔的立柱(post),将立柱临时固定在参考环最后方的孔;在参考环前方安置一个4孔的立方体(cube),用螺纹杆固定在金属环的正前方(图2B)。再次用钢尺测量后方两个立柱之间螺纹杆的长度,确认螺母位于螺纹杆的中点。

点击查看大图
图2
透视法测量TSF的安装参数 A 选用直径155 mm的2/3环作为参考环 B 在参考环的前方和后方安装测量的标记物,将立方体放置于预设截骨线水平 C 参考环安装完毕后,透视正位示前方螺纹杆与后方螺母的影像未重叠(两个箭头未重叠) D 旋转肢体,当螺纹杆和螺母的影像重叠时,螺纹杆中心(五角星)与立方体水平骨干中点(圆点)之间的距离为正位的安装参数 E 使用刻度尺测量立方体标记点与螺纹杆之间的距离 F 在侧方安装标记物,将两根螺纹杆均连接在后方第5孔内 G 测量第5孔中点与侧方中心线(侧方通过参考环圆心的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a H 参考环安装完毕后,透视侧位示两螺纹杆影像未重叠(两个箭头未重叠) I 旋转肢体,当两螺纹杆影像重叠时,测量螺纹杆中心(五角星)与立方体水平骨干中点(圆点)之间的距离b,则侧位的安装参数为a+b,轴位的安装参数为立方体与参考环之间的垂直距离c
点击查看大图
图2
透视法测量TSF的安装参数 A 选用直径155 mm的2/3环作为参考环 B 在参考环的前方和后方安装测量的标记物,将立方体放置于预设截骨线水平 C 参考环安装完毕后,透视正位示前方螺纹杆与后方螺母的影像未重叠(两个箭头未重叠) D 旋转肢体,当螺纹杆和螺母的影像重叠时,螺纹杆中心(五角星)与立方体水平骨干中点(圆点)之间的距离为正位的安装参数 E 使用刻度尺测量立方体标记点与螺纹杆之间的距离 F 在侧方安装标记物,将两根螺纹杆均连接在后方第5孔内 G 测量第5孔中点与侧方中心线(侧方通过参考环圆心的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a H 参考环安装完毕后,透视侧位示两螺纹杆影像未重叠(两个箭头未重叠) I 旋转肢体,当两螺纹杆影像重叠时,测量螺纹杆中心(五角星)与立方体水平骨干中点(圆点)之间的距离b,则侧位的安装参数为a+b,轴位的安装参数为立方体与参考环之间的垂直距离c

参考环安装完毕后,透视正位示前方螺纹杆与后方螺母的影像未重叠(图2C)。正确设置"C"型臂X线机的投照角度,使参考环投照图像为一条直线;内旋或外旋肢体,使后方螺纹杆的螺母与前方立方体的螺纹杆影像重叠(图2D);因透视图像存在放大率问题,故无法直接在透视图像上测量安装参数。将前方的立方体作为标志物,在透视的图像中找到预设的原点(截骨线水平骨干中点)对应的立方体的位置,在体外测量立方体标记点与螺纹杆的距离,以毫米为单位记录距离(图2E),此数值即为正位的安装参数。

正位安装参数测量完毕后将标志物取下。由于直径155 mm 2/3环的侧方邻近两个孔(后方第4、5孔)的中点连线通过金属环的圆心,所以将连接立方体的螺纹杆和另一根螺纹杆分别连接在参考环后方两侧第5孔的位置上(图2F),此时两根螺纹杆固定孔的连线实际位于参考环圆心的前方。测量第5孔中点与侧方中心线(侧方通过参考环圆心的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a图2G)。将"C"型臂X线机置于侧位,透视示安装完毕后的参考环两螺纹杆影像未重叠(图2H),正确摆放肢体,使透视影像中参考环成一条直线,再内旋或外旋患肢使两根螺纹杆影像重叠,确认图像中骨骼畸形的原点对应立方体的标记点,测量立方体标记点与螺纹杆之间的距离b图2I)。侧位的安装参数为a+b

轴位的安装参数可在正位或侧位透视影像上获得,为立方体与参考环之间的垂直距离c图2I)。

(二)CT组

术后5 d内行患肢CT检查,扫描范围为参考环与截骨线之间的层面。以直径155 mm的2/3环作为参考环为例。在CT影像工作站找到完全显示参考环的平面,以参考环圆心为中心,在所有平面建立一个前后和左右方向的空间坐标轴(图3A);将图像切换至截骨线水平,找到骨干的中点(图3B),测量骨干中点在X轴和Y轴上的长度,即分别为正位和侧位的安装参数(图3C)。在冠状位的重建图像上,测量截骨线与参考环之间的垂直距离(d),即为轴位的安装参数(图3D)。如参考环安装时存在轴位内旋或外旋,则可将股骨髁、髌骨的层面与参考环的层面进行图像融合,测量参考环的旋转角度。

点击查看大图
图3
CT法测量支架的安装参数 A 在CT影像工作站找到完全显示参考环的平面,以参考环圆心为中心,在所有平面建立前后和左右方向的空间坐标轴 B 将图像切换至截骨线水平,找到骨干的中点(圆圈) C 测量骨干中点在X轴和Y轴上的长度,即分别为正位和侧位的安装参数 D 在冠状位的重建图像上,测量截骨线与参考环之间的垂直距离(d),即为轴位的安装参数
点击查看大图
图3
CT法测量支架的安装参数 A 在CT影像工作站找到完全显示参考环的平面,以参考环圆心为中心,在所有平面建立前后和左右方向的空间坐标轴 B 将图像切换至截骨线水平,找到骨干的中点(圆圈) C 测量骨干中点在X轴和Y轴上的长度,即分别为正位和侧位的安装参数 D 在冠状位的重建图像上,测量截骨线与参考环之间的垂直距离(d),即为轴位的安装参数
五、术后处理及矫形

术后第2天开始行患肢的主、被动功能锻炼,保持髋、膝、踝关节的活动度。术后3~5 d,鼓励患者扶拐下地负重行走。每日用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涂擦外固定针孔2~3次。

术后将患者的畸形参数、支架参数、安装参数等输入TSF配套的软件,软件自动生成一个电子处方。术后7~10 d,根据电子处方每天分早晨6~8时、中午12~14时和晚上18~20时三次调节外固定架上的6根可伸缩连接杆的长度。定期拍摄患侧股骨、胫骨正侧位X线片检查畸形矫正效果。若一次电子处方调节完毕后仍存在残留畸形,则将残留畸形的数值再次输入电脑软件,再次获得一个电子处方,随后按新的处方继续调节,直至畸形完全矫正。

六、疗效评价指标
(一)畸形矫正评价
1.机械轴线偏移距离(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 MAD):

膝关节中心与下肢机械轴线之间的垂直距离,正常值为0~8 mm[6]。机械轴线向膝关节内侧偏移距离>8 mm为膝内翻,机械轴线向膝关节外侧偏移距离>8 mm为膝外翻。

2.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 angle,MPTA):

在冠状面,胫骨近端关节走行方向线与胫骨机械轴之间的夹角,正常值为87°(范围,85°~90°)[6]。MPTA<85°为膝内翻,MPTA>90°为膝外翻。

3.机械轴股骨远端外侧角(mechanical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mLDFA):

在冠状面,股骨远端关节走行方向线与股骨机械轴之间的夹角,正常值为88°(范围,85°~90°)[6]。mLDFA>90°为膝内翻,mLDFA<85°为膝外翻。

(二)HSS膝关节评分

HSS膝关节评分[13]用于评价膝关节功能。该评分从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动范围(18分)、肌力(10分)、固定畸形(10分)、不稳定(10分)等方面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其中≥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可,≤ 59分为差。

七、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SPSS公司,美国)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年龄、成角畸形角度、手术时间、支架安装参数(偏移距离)、电子处方数量、支架调节天数、MAD、MPTA、膝关节ROM、膝关节HSS评分等]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性别、畸形部位、膝关节功能优良率)采用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值取双侧0.05。

结果
一、一般结果

透视组35侧,每侧手术时间80~120 min;CT组30侧,每侧手术时间55~100 min;CT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透视组约21.7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6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中透视组随访时间24.8个月(范围,12~60个月),CT组随访时间18.5个月(范围,12~42个月)。

点击查看表格
表2

透视组和CT组手术时间、外固定时间、偏移距离、测量时间、电子处方数量及支架调节天数比较(±s

表2

透视组和CT组手术时间、外固定时间、偏移距离、测量时间、电子处方数量及支架调节天数比较(±s

组别侧数手术时间(min)外固定时间(月)偏移距离(mm)测量时间(min)电子处方数量(个)畸形矫正时间(d)
正位侧位轴位
透视组35100.9± 9.14.8±0.914.1±5.425.9±4.923.7±5.621.7±2.91.4±0.619.4±3.6
CT组3079.2±10.84.6±0.913.3±5.723.8±5.122.4±6.012.1±2.31.2±0.416.0±4.4
t-8.8031.1060.5870.8730.91014.6232.0423.440
P-0.0000.2730.5590.3860.3660.0000.0450.001
二、外固定时间

透视组外固定时间2.5~7个月,CT组3~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三、支架安装参数

透视组正位偏移距离0~30 mm,侧位偏移距离14~37 mm,轴位偏移距离15~45 mm;CT组正位偏移距离0~32 mm,侧位偏移距离12~38 mm,轴位偏移距离13~45 mm;两组各偏移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2)。两组患者支架的轴向旋转角度均为0°。

四、测量支架安装参数时间

透视组术中测量支架安装参数时间15~25 min;CT组均在术后由放射科医生在CT工作站完成,测量时间7~15 min;CT组测量时间较透视组约少9.6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五、电子处方数量及畸形矫正时间

透视组33例(35侧),其中22侧一次性矫正畸形,11侧通过2个电子处方获得畸形矫正,2侧同时伴有旋转、成角、短缩畸形患者应用2个电子处方调节后仍存在轻度的内翻和平移畸形,又再次将残余畸形输入电脑软件出具第三个电子处方,并最终完成畸形矫正;CT组30例肢体,其中25侧通过1个电子处方获得畸形矫正,5侧通过2个电子处方获得畸形矫正;两组电子处方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透视组经过11~30 d完成矫正,CT组经过10~30 d完成矫正,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六、畸形矫正指标

透视组术后MAD为0~12 mm,其中1例膝外翻患者在术后调节过程中无法忍受疼痛,残留部分畸形,MAD为12 mm;CT组术后MAD为0~7 m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点击查看表格
表3

透视组和CT组术后MAD、膝关节ROM、HSS评分比较(±s

表3

透视组和CT组术后MAD、膝关节ROM、HSS评分比较(±s

组别例数MAD(mm)膝关节ROM(°)HSS评分(分)
透视组334.3±2.1122.4±3.990.0±3.6
CT组304.0±1.9122.7±3.491.1±2.9
t-0.076-0.260-1.341
P-0.9400.7980.185

透视组30侧存在胫骨近端畸形,其中24侧为内翻畸形,术前MPTA为75.2°(范围,53°~78°),6侧为外翻畸形,MPTA为96.5°(范围,94°~110°);术后30侧胫骨MPTA为88.5°±1.9°(范围,85°~91°)。CT组25侧存在胫骨近端畸形,其中20侧为内翻畸形,术前MPTA为74.4°(范围,55°~77°),5侧为外翻畸形,MPTA为95.3°(范围,93°~108°);术后25侧胫骨MPTA为87.8°±1.7°(范围,85°~92°)。两组术后MPT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7,P>0.05)。

透视组5侧股骨畸形采用股骨远端截骨TSF外固定治疗,其中4侧股骨外翻畸形术前mLDFA为74.6°(范围,72°~79°),1侧股骨内翻畸形术前mLDFA为97°。CT组5侧股骨畸形采用股骨远端截骨TSF外固定治疗,其中4侧股骨外翻畸形术前mLDFA为75.4°(范围,71°~78°),1侧股骨内翻畸形术前mLDFA为96°。术后透视组和CT组mLDFA分别为89.2°(范围,87°~91°)和88.6°(范围,86°~90°)。

七、HSS膝关节功能评分

末次随访时,透视组和CT组患者日常活动均无受限,膝关节伸直均可达0°,截骨部位及膝关节周围无疼痛,未出现膝关节松弛、不稳定表现,无明显固定畸形,所有患者对畸形矫正满意。透视组膝关节ROM为115°~125°;CT组膝关节ROM为115°~1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8,表3)。

末次随访时,透视组膝关节HSS评分为90.0分(范围,80~94分),其中优30例、良3例、优良率100%(33/33)。CT组膝关节HSS评分为91.1分(范围,82~96分),其中优28例、良2例,优良率100%(30/30)。两组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5,表3);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6,P=0.722)。

八、并发症

至末次随访,两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手术切口部位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

透视组33例患者中13例出现针道表浅感染,CT组30例患者中12例出现针道表浅感染,经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生素3~7 d,感染均得到控制,均未拔除橄榄针或半针。

透视组1例股骨远端外翻畸形患者,外固定拆除术后1.5个月不慎摔伤致截骨部位骨折,采用石膏固定4周后骨折愈合。CT组患者拆除外固定后无一例发生再骨折。

讨论
一、TSF安装参数的测量

TSF需结合电脑软件使用。软件要求输入三组数据,包括畸形参数、安装参数和支架参数。畸形参数可以通过术前的X线片测量获得成角和畸形移位的大小,通过临床查体获得肢体旋转畸形的角度;支架参数包括两个金属环的直径、6根螺纹杆的规格和长度,在支架组装完毕后记录支架参数;支架的安装参数是骨骼畸形的原点与参考环圆心在正位、侧位和轴位上的偏移方向和距离[14]

畸形参数与支架参数的获得较为容易,安装参数的准确获得是精准矫正畸形的关键[11]。近端环与远端环均可以选为参考环,原则上选择距离截骨线较近的环为参考环,因为距离截骨线越近,测量安装参数的误差越小。原点的选择理论上可以选择骨干上的任意点,但实际应用中常选择畸形的顶点或骨折线或截骨线的部位[15]。Gantsoudes等[15]使用透视的方法获得支架安装参数,需要在术中组装标记元件,分别行正位、侧位透视以获得安装参数,作者在每次使用TSF时均使用此方法,认为此方法在术中操作简单、可重复且精确,并可在手术室获得支架的全部数据。Wright等[16]通过测量术后拍摄的X线片获得支架的安装参数,利用光源投影将参考环在正位和侧位投影为一条直线,再拍摄X线片以减少反复投照的次数,作者认为此方法是一种简单的获得理想X线片的技术,且避免反复投照和减少放射线暴露。

本研究根据畸形的部位不同,采用胫骨高位截骨或股骨髁上截骨矫正膝关节周围畸形,将靠近截骨线的金属环(胫骨近端的金属环或股骨远端的金属环)作为参考环,将截骨线水平骨干中点作为原点,尽量减少测量误差。我们分别采用透视法和CT法测量原点与参考环圆形的空间位置关系,均可以获得支架的安装参数。

二、透视法与CT扫描法测量TSF安装参数的精准度比较

TSF是结合电脑计算的6轴支架,其突出的特点是精准度高[6]。影响TSF矫形精确性最重要的因素是安装参数测量数据。安装参数较小的错误也可能导致复位不良,因此应确保安装参数的准确性[15]。Kucukkaya等[11]研究发现若正位和侧位测量支架安装参数的误差达10 mm,则矫正10°旋转畸形的过程中会残留7 mm的横移畸形。TSF的配套软件有一特性,即一次电子处方完成后,若仍有残留畸形,可将残留畸形再次输入软件,再次生产一个电子处方[15];若仍有残留畸形,可重复上述方法,直至畸形矫正满意。在畸形矫正至满意位置的过程中,电子处方数量越少、畸形矫正天数越少则说明测量安装参数的方法越精准。本组63例患者,透视组和CT组术后MAD分别改善至(4.3±2.1)mm和(4.0±1.9)mm,术后MPTA分别为88.5°±1.9°和87.8°±1.7°,术后mLDFA分别为89.2°和88.6°,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比较两组在正位、侧位和轴位的安装参数的测量数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种方法获得的安装参数数值相差不大。但CT组平均电子处方数量、畸形矫正时间均小于透视组,CT法可以获得更精准的安装参数。

三、术后CT测量安装参数的优势

目前,文献报道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获得支架的安装参数[11,12,15,17,18]。透视法需要术者在术中组装测量的元件,并准确控制肢体将参考环投照为一条直线,再内旋或外旋肢体使标记物影像重叠,这会增加手术时间。同时"C"型臂X线机透视的图像清晰度不高且存在图像放大率的问题,均可能导致安装参数测量不准确[16]。术后X线法需要和放射科的技师沟通协调,参考环应完全垂直于X线片盒、髌骨朝上,要求将参考环投照为一条直线,存在反复投照的可能。张兴鹏等[18]采用标准测量法和椭圆拟合测量法在术后X线片上测量TSF的安装参数,需要同时使用Mimics三维建模软件、CorelDraw测量软件和TSF配套软件,这要求临床医生需具备一定的软件操作基础。因此,该方法实施较为复杂。Sokucu等[19]比较术中和术后测量TSF安装参数的差异,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测量安装参数的数值无明显差异,作者认为术中透视可能会延长手术时间,但较术后在X线片上测量,操作更容易。

本研究显示,在手术时间方面,CT组[(79.2±10.8)min]短于透视组[(100.9±9.1)min];测量时间方面,CT组[(12.1±2.3)min]少于透视组[(21.7±2.9)min];电子处方数量方面,CT组[(1.2±0.4)个]少于透视组[(1.4±0.6)个];支架调节所需时间方面,CT组[(16.0±4.4)d]少于透视组[(19.4±3.6)d]。基于以上结果,我们认为CT法较透视法有以下几方面优势:①手术时间短,可减少术者的体力消耗(术中术者需要全程佩戴铅衣);②测量数值精准,减少电子处方数量和患者术后反复投照X线的次数(每个电子处方调节完毕后均需要拍摄患肢正、侧位X线片);③支架调节时间缩,有利于更快地进行康复锻炼(在支架调节过程中患者可能因疼痛而抗拒进行功能锻炼);④术中透视次数少,可减少术者的放射线暴露;⑤无需购买、安装其他软件,在CT工作站便可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CT法可能存在增加患者放射辐射的风险。评估放射暴露采用有效剂量测量值,通过这一数值可以比较不同成像技术的辐射量[20]。Biswas等[21]对CT扫描骨骼肌系统不同部位的有效剂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髋部CT检查的辐射量相当于38张胸部X线片的辐射量,而膝关节CT检查的辐射量相当于2张胸部X线片的辐射量。Kucukkaya等[11]认为相对于CT法获得准确安装参数的获益,膝关节周围CT检查的放射风险可以忽略。本研究为尽可能减少放射辐射,将CT扫描范围限定为参考环至截骨线水平。患者在CT检查过程中,无特殊体位要求,且术后第2天即开始行功能锻炼,在行CT检查前可完成膝关节屈伸及抬腿的动作。本研究CT组患者无一例出现因搬运困难而无法完成CT扫描。

总之,透视法和CT扫描法均可以获得TSF的安装参数,进而获得膝关节周围畸形的满意矫正。CT法更精准地测量安装参数,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电子处方数量。

参考文献
[1]
RozbruchSR, PugsleyJS, FragomenAT, et al. Repair of tibial nonunions and bone defects with the Taylor Spatial Frame[J]. J Orthop Trauma, 2008, 22(2): 88-95. DOI: 10.1097/BOT.0b013e318162ab49.
[2]
AbuomiraIE, SalaF, ElbatrawyY, et 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for tibial nonunion with bone loss using combined Ilizarov and Taylor spatial frames versus a conventional circular frame[J]. Strategies Trauma Limb Reconstr, 2016, 11(3): 153-159. DOI:10.1007/s11751-016-0264-4.
[3]
FeldmanDS, ShinSS, MadanS, et al. Correction of tibial malunion and nonunion with six-axis analysis deformity correction using the Taylor Spatial Frame[J]. J Orthop Trauma, 2003, 17(8): 549-554. DOI: 10.1097/00005131-200309000-00002.
[4]
SalaF, ElbatrawyY, ThabetAM, et al. Taylor spatial frame fixation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tic injuries: study of 57 long-bone fractures[J]. J Orthop Trauma, 2013, 27(8): 442-450. DOI: 10.1097/BOT.0b013e31827cda11.
[5]
MeselhyMA. Management of adolescent tibia vara using Taylor spatial frame[J]. Acta Orthop Belg, 2016, 82(4): 745-753.
[6]
PaleyD, HerzenbergJE.矫形外科原则[M].陈坚,.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 2005: 291-410.
PaleyD, HerzenbergJE. Principles of deformity correction[M]. ChenJ, translated. Beijing: China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5: 291-410.
[7]
HughesA, HeidariN, MitchellS, et al. Computer hexapod-assisted orthopaedic surgery provides a predictable and safe method of femoral deformity correction[J]. Bone Joint J, 2017, 99-B(2): 283-288. DOI: 10.1302/0301-620X.99B2.BJJ-2016-0271.R1.
[8]
舒衡生马宝通王宏川,. Taylor空间支架矫正创伤后膝内、外翻畸形[J].中华骨科杂志, 2012, 32(3): 205-210.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2.03.003.
ShuHS, MaBT, WangHC, et al. Correction of posttraumatic varus and valgus knee deformities using the Taylor Spatial Frame[J]. Chin J Orthop, 2012, 32(3): 205-210. DOI: 10.3760/cma.j.issn.0253-2352.2012.03.003.
[9]
Al-SayyadMJ. Taylor Spatial Frame in the treatment of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tibial shaft fractures[J]. J Pediatr Orthop, 2006, 26(2): 164-170. DOI: 10.1097/01.bpo.0000218522.05868.f9.
[10]
NaquiSZ, ThiryayiW, FosterA, et al. Correction of simple and complex pediatric deformities using the Taylor-Spatial Frame[J]. J Pediatr Orthop, 2008, 28(6): 640-647. DOI: 10.1097/BPO.0b013e3181831e99.
[11]
KucukkayaM, KarakoyunO, ArmaganR, et al. Calculating the mounting parameters for Taylor spatial frame correction using computed tomography[J]. J Orthop Trauma, 2011, 25(7): 449-452. DOI: 10.1097/bot.0b013e3181ee40c5.
[12]
RozbruchSR, FragomenAT, IlizarovS. Correction of tibial deformity with use of the Ilizarov-Taylor spatial frame[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6, 88Suppl 4: 156-174. DOI: 10.2106/JBJS.F.00745.
[13]
InsallJN, RanawatCS, AgliettiP, et al. A comparison of four models of total knee-replacement prostheses[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76, 58(6): 754-765.
[14]
KeshetD, EidelmanM. Clinical utility of the Taylor spatial frame for limb deformities[J]. Orthop Res Rev, 2017, 9: 51-61. DOI: 10.2147/ORR.S113420.
[15]
GantsoudesGD, FragomenAT, RozbruchSR. Intraoperative measurement of mounting parameters for the Taylor Spatial Frame[J]. J Orthop Trauma, 2010, 24(4): 258-262. DOI: 10.1097/BOT.0b013e3181c2f7f0.
[16]
WrightJ, SabahSA, PatelS, et al. The silhouette technique: improving post-operative radiographs for planning of correction with a hexapod external fixator[J]. Strategies Trauma Limb Reconstr, 2017, 12(2): 127-131. DOI: 10.1007/s11751-017-0287-5.
[17]
DeakinDE, RolandsT, TaylorA. A frame-mounted X-ray guide for the Taylor Spatial Frame[J]. Ann R Coll Surg Engl, 2007, 89(7): 729. DOI: 10.1308/rcsann.2007.89.7.729a.
[18]
张兴鹏汪松马信龙,.两种测量方法对Taylor外固定支架骨折复位精度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8, 26(4): 346-351.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18.04.13.
ZhangXP, WangS, MaXL, et al. Effect of two measurement methods on the accuracy of Taylor external fixator for fracture reduction[J]. Orthopedic Journal of China, 2018, 26(4): 346-351. DOI: 10.3977/j.issn.1005-8478.2018.04.13.
[19]
SokucuS, DemirB, LapcinO, et al. Perioperative versus postoperative measurement of Taylor Spatial Frame mounting parameters[J]. Acta Orthop Traumatol Turc, 2014, 48(5): 491-494. DOI: 10.3944/AOTT.2014.13.0080.
[20]
MartinCJ. Effective dose: how should it be applied to medical exposures?[J]. Br J Radiol, 2007, 80(956): 639-647. DOI: 10.1259/bjr/25922439.
[21]
BiswasD, BibleJE, BohanM, et al.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musculoskeletal computerized tomographic scans[J]. J Bone Joint Surg Am, 2009, 91(8): 1882-1889. DOI: 10.2106/JBJS.H.01199.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