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ICU机械通气患者右美托咪定镇静的安全性评价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6,28(9) : 839-844.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6.09.014
摘要
目的

观察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镇静时心血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评价其安全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入选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ICU收治的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成人重症患者。按计算机产生的随机序号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咪达唑仑组(Mid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咪达唑仑0.05 mg/kg +芬太尼1~2 μg/kg缓慢静脉推注诱导麻醉行气管插管,然后以咪达唑仑0.06 mg·kg-1·h-1 +芬太尼20~50 μg·kg-1·h-1或舒芬太尼0.1~0.2 μg·kg-1·h-1持续静脉泵入维持镇痛镇静;次日,Dex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起始量0.4 μg·kg-1·h-1,维持量0.1~0.7 μg·kg-1·h-1)30 min后停用咪达唑仑;Mid组保持原有镇静镇痛方案不变。镇静目标为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维持在-2~1分或Ramsay镇静评分维持在3~4分;患者如果出现明显躁动则给予咪达唑仑,必要时联合丙泊酚镇静;每日进行唤醒试验。观察终点为患者转出ICU、死亡或机械通气时间≥28 d。观察两组患者镇静期间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镇静镇痛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

结果

共纳入383例患者,Dex组190例,Mid组19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预计病死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ex组咪达唑仑、丙泊酚及芬太尼用量均较Mid组减少,两组舒芬太尼用量基本相似。Dex组Ramsay和RASS评分均较Mid组明显降低(分:3.34±0.63比3.95±0.86,-1.33±0.87比-1.98±1.27,均P<0.01)。Dex组以心率(HR)减慢为突出表现,51.1%的患者用药之初(1~2 h)即表现为HR减慢;HR<50次/min需异丙肾上腺素处理者比Mid组少(3.7%比5.2%,χ2=0.506,P=0.477)。Dex组低血压(45.3%比68.4%)、心动过速(16.3%比33.7%)、心律失常(14.7%比31.1%)的发生率显著低于Mid组(均P<0.01),两组高血压发生率均较低,且均未见心搏骤停、窦性停搏、高血糖、低血糖等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Dex组机械通气时间与Mi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5(2,28)比4(2,56),Z=-1.917,P=0.055〕,但ICU住院时间明显延长〔d:9(2,67)比6(2,57),Z=-4.302,P=0.000〕,28 d病死率则明显降低(22.6%比44.6%,χ2=20.610,P=0.000)。

结论

机械通气重症患者使用右美托咪定长时间镇静是安全的,除HR减慢外,可明显减少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且28 d病死率更低。

引用本文: 杨明全, 周洁, 曹建伟, 等.  ICU机械通气患者右美托咪定镇静的安全性评价 [J] .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6, 28(9) : 839-844.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6.09.014.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镇静镇痛是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危重患者尤其是机械通气患者的基本治疗措施,理想和适度的镇静镇痛可以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1,2],但目前不论是单一用药还是组合用药均未显示出明显优势[3]。右美托咪定是新一代高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对γ-氨基丁酸(GABA)系统无活性[4],可通过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活性而发挥作用,并具有类似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5]。在ICU所用镇静剂中,右美托咪定是唯一具有镇静和镇痛作用而无呼吸抑制特性的药物[6],同时还可减少高危非心脏外科手术患者的相关心血管并发症[7]。ICU机械通气患者因病情需要,需长时间镇静镇痛,故本研究旨在探讨右美托咪定对此类患者的镇静作用,并与咪达唑仑进行对照,就心血管等不良事件进行临床观察,以评价其安全性。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