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超声心排血量与PiCCO监测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对比研究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6,28(9) : 796-800.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6.09.006
摘要
目的

比较超声心排血量监测(USCOM)与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测定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及相关性。

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需要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重症患者,于成功放置PiCCO管路后即刻(0 h)和24 h,先使用热稀释法进行PiCCO监测,获得心排血量(CO)、心排血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量指数(S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然后再用USCOM法监测相同参数,均连续测量3次取均值。比较两种方法测量各指标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法分析两种方法测量各指标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法进行一致性检验。

结果

共纳入31例重症患者,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龄29~89岁,平均(48.1±36.3)岁;体质量(68.7±17.5)kg;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21.2±3.1)分。使用USCOM监测的CO、CI、SV、SI均显著高于使用PiCCO监测值〔CO(L/min):6.32±1.98比5.86±1.72,t=4.887,P=0.000;CI(mL·s-1·m-2):61.68±20.17比56.84±17.34,t=5.189,P=0.000;SV(mL):61.9±19.7比57.0±16.9,t=3.977,P=0.000;SI(mL/m2):36.84±12.67比33.33±10.79,t=4.278,P=0.000〕。相关性分析显示,两种方法测得的CO、CI、SV、SI均呈显著正相关(R2值分别为0.795、0.798、0.837、0.827,均P=0.000)。Bland-Altman分析显示24 h前后CO变化值平均为0.1 L/min,95%可信区间为-0.62~0.80。

结论

使用USCOM与PiCCO测定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有显著差异,总体显示USCOM监测值高于PiCCO监测值,但相关性良好。

引用本文: 张柳, 朱凤雪, 安友仲. 超声心排血量与PiCCO监测重症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对比研究 [J] .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6, 28(9) : 796-800.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6.09.006.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危重症患者易出现循环系统异常,血流动力学监测可及时发现其变化及趋势,从而指导临床诊治。常规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和中心静脉压(CVP),但这些指标并不能精确预测临床结局。最经典的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是Swan-Ganz导管监测,但因其有创且价格昂贵,很少用于非心脏手术患者;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PiCCO)因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容易实施等优点,使用更为广泛[1,2],尤其更多地用于血管外肺水指标的监测[3,4]。很多研究证实了PiCCO监测的准确性[5,6],使其成为临床上非心脏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监测的"金标准" 。超声心排血量监测(USCOM)作为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的代表,其应用也越来越多,为研究其准确性,本研究试图比较USCOM与PiCCO两种方法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差异及相关性,为准确理解、应用、解读血流动力学监测提供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