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半导体制冷片降温装置肝区体表降温对心搏骤停兔脑保护的实验研究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6,28(12) : 1141-1145.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6.12.015
摘要
目的

探讨半导体制冷片降温装置肝区体表降温对心搏骤停(CA)兔脑保护的作用。

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温对照组、冰盐水组、半导体组,每组6只。采用静脉快速注射氯化钾的方法制备兔CA模型,5 min后行心肺复苏(CPR,人工胸外按压+机械通气)。CPR成功即刻,常温对照组予以恒温生理盐水维持正常体温;冰盐水组予以4 ℃冰生理盐水进行亚低温治疗;半导体组则在静脉泵入38 ℃生理盐水的同时在肝区体表放置半导体制冷片降温装置以达到亚低温治疗(目标温度34~36 ℃)并维持4 h。记录各组动物的鼓膜温度、肛温、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4、48、72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ROSC后24 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ROSC后72 h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脑海马、肝脏及肝区皮肤组织的病理学改变。

结果

各组动物ROSC时间一致。常温对照组2只动物分别于复苏后55 h、67 h死亡,冰盐水组和半导体组动物均存活至72 h;各组动物总体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冰盐水组和半导体组ROSC后24 h血清NSE水平及24、48、72 h DNS评分明显低于常温对照组,且半导体组血清NSE、DNS评分显著低于冰盐水组〔24 h NSE(μg/L):6.916±1.161比8.615±1.430;DNS(分):24 h为1.33±0.52比2.00±0.01,48 h为1.01±0.41比2.00±0.01,72 h为0.92±0.40比2.10±0.52,均P<0.05〕。复苏后冰盐水组和半导体组海马区神经元细胞损伤程度较常温对照组减轻,且半导体组神经元细胞损伤程度轻于冰盐水组;半导体肝区体表降温对肝脏组织和肝区皮下组织损伤并不明显。

结论

半导体制冷片降温装置肝区体表降温是CA后实现亚低温治疗的一种安全的新方式,比静脉注射冰盐水的亚低温治疗方式具有更佳的脑保护效果。

引用本文: 黄国庆, 朱浙祥, 张方杰, 等.  半导体制冷片降温装置肝区体表降温对心搏骤停兔脑保护的实验研究 [J] .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 (12): 1141-1145.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6.12.015
参考文献导出:   Endnote    NoteExpress    RefWorks    NoteFirst    医学文献王
扫  描  看  全  文

正文
作者信息
基金 0  关键词  0
English Abstract
评论
阅读 0  评论  0
相关资源
引用 | 论文 | 视频

版权归中华医学会所有。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本刊文章,不得使用本刊的版式设计。

除非特别声明,本刊刊出的所有文章不代表中华医学会和本刊编委会的观点。

随着国内外对心肺脑复苏(CPCR)研究的深入及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的不断更新推广[1],CPCR已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及广大民众的重视,无论院前或院内心搏骤停(CA),复苏成功率均逐年增高,国内于虎等[2]报告的单中心研究显示,CPR成功率从2010年的14.44%升至2013年的32.61%;2016年吴霄迪等[3]的调查数据显示,CA患者经积极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达到49.5%,但仍有近50%的幸存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脑功能损害[4]。心肺复苏(CPR)后的脑复苏是CA患者最终结局的瓶颈。最新CPR指南推荐在ROSC后应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以减轻脑损伤,提高CPR后患者的生存率[5]。半导体降温技术原理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温差效应来实现制冷,该技术具备装置简单、耗能小、降温效率快等特点[6]。本实验通过建立兔CA-CPR模型,观察半导体制冷片降温装置经肝区体表无创降温对CA后脑保护的效果,旨在为临床亚低温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关闭提纲
查看图表详情
回到顶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标签
关键词